卷三十八 灵枢·逆顺肥瘦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到了针刺治疗的道理,许多内容都已理解了。先生讲的道理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如箭之中的,但根据却是不固定的,先生的学问是继承谁的呢?还是经过仔细观察事物而后心中思考琢磨出来的呢?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岐伯说:圣人创立的理论,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与人事相符,一定要有明确的法规,来确立度量标准、模式规矩,然后才能传于后世。所以,工匠不能丢掉尺寸而随意定长短,不能放弃绳墨而求平直,不能不用圆规而画圆,也不能抛开矩尺而画方形。知道运用这些法则,就可以顺应自然,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掌握顺逆的常规。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黄帝说:我想知道顺应自然是怎样的。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别本作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岐伯说: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循着地下的孔洞挖地道,就可以开通地下通路。同样对于人体来说,气有滑涩的不同,血有清浊的区别,经脉运行有逆顺的变化,所以应当掌握其特点,因势利导地治疗。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有皮肤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的不同,那在针刺的深浅和次数方面有一定的标准吗?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感受外邪时,应采取深刺的方法,而且留针时间要长,这个方法也适宜于肥壮的人。如果是宽肩、腋下厚实、粗项、肉薄皮厚且肤色发黑、嘴唇厚大的人,他们的血液发黑而稠浊,气行滞涩缓慢,性格争强好胜,针刺时应当刺得更深而留针时间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黄帝说:针刺瘦人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岐伯说:瘦人的皮肤薄,血色浅淡,肌肉消瘦,口唇薄,说话声音小,这种人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容易散失,血容易消耗,针刺的方法应是浅刺而出针快。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黄帝说:针刺不胖不瘦的平常人其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岐伯说:这要辨别他肤色的黑白,并据此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血气调和,针刺时的方法不要违背一般常规的刺法。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黄帝说:针刺身体强壮、骨骼坚硬的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岐伯说:身体强壮的人、骨骼坚硬,肌肉结实,关节运转自如有力。这样的人,如果是稳重不好动的,多属气行滞涩而血液稠浊,针刺的方法应当深刺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气行滑利而血液清稀,针刺的方法应当浅刺而迅速出针。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黄帝说:针刺婴儿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别本作拔)针,日再可也。
  岐伯说:婴儿的肌肉脆薄而血少气弱,针刺的方法,应当选用毫针浅刺而且快速进针,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黄帝说:前面所比喻的“临深决水”情况,在针刺上应当怎么处置呢?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岐伯说: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的人,如果采用疾泻法,就会使其真气耗竭。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黄帝说:前面所比喻的“循掘决冲”情况,又应当怎么处置呢?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岐伯说:血液稠浊而气行迟涩的人,采用疾泻法,经脉可通。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臓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岐伯说: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经上肢走向手指;手三阳经都是从手指向上经肩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经躯干和下肢走向足部;足三阴经都是从足部经下肢走向腹部。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黄帝说:足三阴经都是上行到腹的,为什么惟独足少阴经向下行呢?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岐伯说:不像您说的那样,那不是足少阴经而是冲脉。冲脉是五脏六腑经脉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禀受冲脉气血的濡养。冲脉上行的部分,在咽部上面的后鼻道附近出于体表,然后渗入阳经,向其灌注精气。冲脉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气街(气冲穴)出于体表,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腘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向下行到内踝后的跟骨上缘而分为两支:向下行的分支,与足少阴经相并行,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其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向下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渗注到络脉中而温养肌肉。所以,当冲脉下行支脉瘀结不通时,足背上的冲阳脉搏动就会消失,冲阳脉搏动消失就会导致卫气不行而成厥逆,出现厥逆就会感到下肢寒冷。

  黄帝曰:何以明之?
  黄帝说:怎样查明经脉气血的顺逆呢?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
  岐伯说:在给病人检查的时候,首先要用言语问清症状,然后切按脉搏查验脉动情况。如果脉动正常就不是经气厥逆,这样就可以明确经脉气血循行逆顺的情况了。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黄帝说:这些问题真难解答啊!圣人所归纳的这些道理真是重要。这些道理,比日月的光辉还明亮,比毫厘之物还细微,若不是先生,谁能阐明清楚这些道理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0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五十二 灵枢·卫气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

  • 卷二十五 灵枢·病本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

  • 卷三十 灵枢·决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认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罢了,现在却把…

  • 卷十五 灵枢·五十营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

  • 卷十八 灵枢·营卫生会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

  • 卷四十五 灵枢·外揣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

  • 卷三十二 灵枢·平人绝谷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黄帝说:我想要了解人不饮食,一过七天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

  • 卷四十一 灵枢·阴阳系日月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黄帝问: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与人体相对应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

  • 卷四十九 灵枢·五色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雷公向黄帝问道:(《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面部五种气色(青、赤、黄、白、黑)的变化,仅仅反应在明堂部位,是这样吗?弟子…

  • 卷四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外邪伤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 会侵袭人体的上部。   黄帝曰: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