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灵枢·经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方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所以共有十二音律,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阴阳共十二经脉;十二条经脉又与的十二月份、十二辰(指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对应周天沿赤道从东向西所等分的十二个部分)、十二节气、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辰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人凭借它活着,疾病凭借它而生成,人凭借它来治疗,疾病也凭借它得以痊愈。它是学习医道的开始,也是高明医生终极研习的目标。粗粗地掌握它会很容易,而要深究其根本则很难。现在,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膝盖后面的腘窝之中,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臀部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足少阴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第十四脊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头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别本上字后移至贯字前)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少阳胆经别行的正经,在绕行于大腿部之后,入于阴毛的边缘之中,而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其别行的分支,进入季胁之间,然后再沿着胸壁的内侧,入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由此再散行至肝脏,并向上贯穿心部,此后再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侧,出于腮部与颔部的中间,散于面部,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最后与足少阴胆经的本经相合于外眼角处。足厥阴肝经别行的正经,从足背部别行分出,上行到达阴毛的边缘,而与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少阳胆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这就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有本误作额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大腿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大腿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太阳小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入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穴,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最后散布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入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穴的下方。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也。
  手阳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髃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脊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穴,而最终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手太阴肺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行至渊腋穴处手少阴心经的前方,由此再进入体内并走行到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进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肠腑,此后它就折返上行,出于缺盆穴,并沿着喉咙走行,而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二十四 灵枢·厥病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

  • 卷七十九 灵枢·岁露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黄帝问岐伯说:《医经》中说:“夏天伤于暑邪,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

  • 卷十八 灵枢·营卫生会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

  • 卷二十五 灵枢·病本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

  • 卷三 灵枢·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 卷七十 灵枢·寒热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黄帝问岐伯道:发寒、发热的瘰疬症,多发生在颈部和腋下,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

  • 卷三十三 灵枢·海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

  • 卷十 灵枢·经脉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知的通假字)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脉》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

  • 卷四十一 灵枢·阴阳系日月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黄帝问: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与人体相对应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

  • 卷八十 灵枢·大惑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