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三 草部·茺蔚(益母草)

释名
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
(子)辛、甘、微温、无毒。(茎、叶)辛、微温、无毒。(花)微苦、甘、无毒。(根)甘、无毒。

主治
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产后晕眼黑。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产后痢疾,用米汤;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内服。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尿血。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赤白痢。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此方名“二灵散”。
小儿疳痢。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到病愈为止。常服嫩叶汁亦可。
痔疮下因。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各种疔疮。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又方:益母草,烧存性。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喉闭肿痛。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作洗 婴汤。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70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4/03/2025
下一篇 06/06/2025

相关推荐

  • 卷八十八 草部·苎麻

    气味(根、叶)甘、寒、无毒。 主治咳嗽痰哮。用苎麻根(煅,存性)研细,取生豆腐蘸药三、五钱吃下。如无效,可用肥猪肉二、三片蘸药吃,有效。小便不通。用苎麻根、蛤粉各半两,共研为末。每…

  • 卷十一 木部·丁香

    释名丁子香、鸡舌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突然心气痛。用丁香末,酒送服一钱。干霍乱(不吐不泻)。用丁香十四枚,研为末,开水一碗送下。不愈再服。小儿吐泻。用丁香、桔红等分,加炼做…

  • 卷七十五 草部·白豆蔻

    释名多骨。 气味(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胃冷恶心(进食即想吐)。用白豆蔻仁三枚捣细,温酒送服。数服以后,即见效。突然恶心。取白豆蔻仁细嚼止吐。小儿吐乳。用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十…

  • 卷五十三 草部·升麻

    释名亦名周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突发肿毒。用升…

  • 卷七 人部·人胞

    释名胞衣、胎衣、紫可车、混 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妇女骨蒸劳损。用紫河车(最好得自初生的男婴)一具,洗净,煮熟,切细,焙干,三研为末,加山药二…

  • 卷四十八 菜部·鹿角菜

    释名猴葵。 气味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 卷二十七 鳞部·鳗鲡鱼

    释名白鳝、蛇鱼。干者名风鳗。 气味(肉)甘、平、有毒。 主治体内有虫,多吐清水。用鳗鲡淡煮 ,饱食三、五次,即愈。骨蒸劳瘦。鳗鲡二斤,治净,加酒二碗煮熟,加盐、醋吃下。肠风下虫。治…

  • 卷一百六十八 草部·虎杖

    释名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气味(根)微温。 主治小便淋。用虎杖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月经不通。用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各一两,共研为末。每一钱,热酒送下。又方:虎杖一斤,…

  • 卷三十二 石部·凝水石

    释名亦名卤盐、寒石、石碱。从碱地掘取,用作硝皮。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男女转脬,小便困难。用寒水石(按:此处指凝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共研为末,加水一斗,煮成五升。每…

  • 卷二十一 水部·节气水

    释名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考释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