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中·太阴见证

  太阴湿土内属于脾,其脉弦紧,外证不呻吟,四肢不痛,身不甚热,时自汗自利,手足冷多痰唾,服保元丹、姜附汤,十日后汗出而愈。(此证温治若早,愈亦甚速,稍不审察,害人亦易。)又一证发黄生紫斑,咽干燥噫气者,此名阴燥、阴黄,服钟乳粉,十日后汗出而愈。庸医或误认阳证,凉之即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9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4
下一篇 04/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二十八 神方·蜜犀丸

      治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不利,小儿惊风,发搐。   槐角(炒,四两) 当归 川乌 元参(炒,各二两) 麻黄 茯苓(乳拌) 防风 薄荷 甘草(各一两) 猪牙皂角(去皮弦子,炒,…

  • 卷二十八 卷中·牙槽风

      凡牙齿以刀针挑之,致牙根空露,为风邪所乘,令人齿龋。急者溃烂于顷刻,急服姜附汤,甚者灸石门穴。(肾主骨,齿乃骨之余,破伤宣露,风邪直袭肾经,致溃烂于俄顷,舍姜附而用寒凉为变,可…

  • 卷七十三 神方·定痛丸

      治奔豚上攻,心腹腰背皆痛,或疝气连睾丸痛。   木香 马蔺草(醋炒) 茴香 川楝子(炒,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四钱,滚酒下,连进二服,其痛即止。

  • 卷一 卷中·伤寒

      伤寒六脉浮紧,呻吟不绝,足指温者,阳也;忌服凉药,恐变为阴,害人性命。至六日发烦躁,乃阴阳换气,欲作汗也,服当归茯苓散,汗出而愈。   六脉紧大,或弦细,不呻吟,多睡耳聋,足指…

  • 卷十一 卷下·肾劳

      夫人以脾为母,以肾为根,若房事酒色太过则成肾劳,令人面黑耳焦,筋骨无力。灸关元三百壮,服金液丹可生,迟则不治。

  • 卷一 卷上·当明经络

      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

  • 卷二十三 神方·鹿茸丸

      温补下元,疏通血脉,明目轻身。   鹿茸(一具,去毛酥炙) 鹿角霜(二两) 川楝子(炒取净肉) 青皮 木香(各一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 卷二十四 神方·黄药子散

      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用此吐之。   黄药子即斑根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即愈。

  • 卷二十 卷下·老人口干气喘

      老人脾虚则气逆冲上逼肺,令人动作便喘,切不可用削气苦寒之药,重伤其脾,致成单腹胀之证。可服草神丹、金液丹、姜附汤而愈,甚者灸关元穴。肾脉贯肺系舌本,主营运津液,上输于肺,若肾气…

  • 卷四十 卷中·中暑

      凡此病脉大而缓,其候饮食不减,起居如常,但时发烦热,渴饮无度,此暑证也,易治,知母散一服便愈。   若烦热困倦不食者,暑气伤胃也,服温中汤药即愈。若服香薷、六一寒凉等剂,冰损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