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疮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它以口腔内唇颊、上腭粘膜、牙龈及舌边等处出现数量及大小不等的浅黄色或灰白色溃烂面,并见周围红赤疼痛为特征。本病常由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炎几种情况所引起。常用的临床有效偏方如下。
[方一]
番茄数个。将番茄洗净,用沸水浸泡,剥皮去籽,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将番茄汁含口内,尽量多含些时间,1日数次。
本方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
[方二]
西瓜1个,白糖少许。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曝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腌渍,再曝晒至于,再加白糖少许即可。
本方常食可治口疮,以及目赤、热病消渴等症。
[方三]
葫芦瓜500克,冰糖若干。将葫芦瓜洗净连皮切块,加水适量煲汤,用冰糖调味,饮汤,瓜可吃可不吃。
本方对脾胃之热所引起的口疮有效。
[方四]生地15克,生石膏、粳米各30克。将生石膏煎煮1小时去渣取汁,与生地、粳米煮粥,日1次。
本方适用于口舌溃烂、口中热臭。
[方五]
淡竹叶6克,灯心1.5克,人乳汁(或牛乳)100毫升。先煎竹叶、灯心,取汁10毫升,点入乳汁中和匀。每日数次,不拘多少。
本方适用于小儿鹅口疮、口舌生疮、小便赤湿、小儿夜啼等症。
[方六]
鲜荷叶1块,鲜冬瓜500克,食盐少许。
将荷叶、冬瓜加水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
本方除治小儿口疮外,亦适用于暑天口渴心烦,肺热咳嗽,痰黄稠,小便短赤。
[方七]
生地、大青叶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将前4味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1剂,连续服食3-4剂。
本方适用于虚火上炎所致的小儿疮疹性口腔炎。
[方八]
红柿不拘多少,糯米50克,蜂蜜少许。将红柿下筛取汁,和糯米煮粥,调和蜂蜜,做餐食。
本方适用于热病口烦渴,于咳咯血,口疮舌烂。
[方九]
灶心土、竹叶等量。将灶心土煎水澄清,清液煎竹叶,取汁,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心脾阴液不足,虚火妄动上炎口舌的口腔溃烂。
[方十]
银耳10-12克,冰糖适量。将银耳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1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1次。
本方对虚热型口疮尤宜,经常食用对体质虚弱者有滋补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504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胯腹痈的中医治疗验方

    痈生胯腹胯腹痈,疡科古称跨马痈。腹股沟部有结块,形如鹅卵肿胀热。皮色不变疼痛剧,患侧步艰发寒热。肿块增大色转红,持续跳痛伴寒热。脉数便干苔黄腻,势在酿脓不可忽。 注:痈生于胯腹部者…

  • 阳痿的治疗偏方14

    制黑附子、甘草各6克,蛇床子、淫羊藿叶各15克,益智仁10克。[制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丸,做成12丸。每次服1丸,日服3次。[适应证]阳痿肾阳不足证。

  •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19例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5年之间治疗黄疸19例患者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患者,显效13…

  • 妊娠恶阻的主要病机和治疗原则,妊娠恶阻中医辨证论治

    妊娠呕哕名恶阻,冲气上逆犯胃腑。和胃降逆用二陈,吐久阴伤生脉补。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气,甚或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或称“妊娠呕吐”。《广嗣纪要》云:“恶阻…

  • 韭菜根花椒治牙疼

    药物:韭菜10克,花椒20粒,香油适量。用法:洗净捣烂,涂病牙侧面颊上。疗效:数次即愈。

  • 《方剂的配伍方法》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配伍”是方剂学的核心,配伍规律是方剂配伍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和概括。本书就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作用实质、临床应用的专著。由著名方剂学家、…

  • 明目方八

    海盐、细茶各适量。将2物以久开之水冲泡,每早用之洗眼。本方可以防止眼部组织老化,并使眼眸清澈。

  • 白发方二十五

    小黑豆500克,枸杞60克,首乌30克,核桃12个。先煎枸杞、首乌,用煎汤煮黑小豆、核桃仁,然后加量便搅拌,阴干,每早、晚空腹服黑豆30粒。

  • 五风内障的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五风内障证险恶,肝胆受邪惹大祸。首辨青绿斯为贵,抓紧施治莫错过。 五风内障,乃青风、绿风、黄风、乌风、黑风之总称,发病急骤,证情险恶,左右相传,最终双目俱损。 究其发病之源,有谓青…

  • 有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药

    止咳化痰药止咳化痰药物是指能够减轻或消除咳嗽、痰浊的一些药物,适用于咳嗽,痰饮气喘等症。①橘梗橘梗为橘梗科植物橘梗的根,含橘梗皂甙,菠菜甾醇及其甙、橘梗酸等;其中橘梗皂甙能刺激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