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的中医治疗秘方

1、竹茹清胃饮
来源 姚子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石斛各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日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功用 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方解 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配伍为用,能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加减 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疗效 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2、清中消痞汤
来源 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太子参、麦门冬各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丹皮各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方解 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方中以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主治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证属阴虚者。
加减 泛恶欲呕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覆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疗效 多年应用,效果颇著。

3、和中消痞汤
来源 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方解 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同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且收效颇著。
主治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加减 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疗效 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清胃方
来源 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 徐长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连翘各9克,水炙甘草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和胃清热,理气止痛。
方解 肝气失于疏泄,郁热犯胃,症见纳减神疲、中脘胀满、隐隐疼痛、得噫嗳气稍舒。方中徐长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参、赤芍调营活血;连翘、甘草清热缓急。诸药合用,功效非凡。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 屡用屡验、效佳。

5、益气养阴汤
来源 危北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当归、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各15克,甘草10克,青黛15克,白芨12克,黄连9克,陈皮、蒲公英各15克,三七面1克(冲服)、沉香面1克(冲服)。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 益气健脾、清热和胃、活血止痛。
方解 慢性浅表性胃炎(气阴不足型)。
疗效 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 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获良效。

6、加味黄芪建中汤
来源 杨泽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黄芪20克,桂枝、白芍各10克,煅瓦楞30克,延胡索10克,虎杖20克,生姜3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300毫升,痛前服100毫升,日服3次。
功用 益气温中、制酸疗嘈杂。
主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之属中焦虚寒胃脘痛,或伴嘈杂泛酸者。
疗效 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本文摘自《秘方求真》一书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35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宫颈癌方八

    北沙参、石斛各20克,黑木耳6克,太子参、女贞子各20克,旱莲草30克,白芍、双花各20克,败酱草30克,川军炭15克,黑山栀10克,茯苓20克,明党参3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

  • 治疗瘰疬瘿瘤的中医验方

    一方:青皮9g,昆布9g,赤芍9g,海藻9g,川芎9g,川贝母6g,酒香附9g,当归尾9g,夏枯草9g,生姜引。 二方:用猫爪草15g。内服或为面涂患处。

  • 少林寺跌打损伤秘方

    十三味药主方(通治伤外科疾病)?玄胡索3克、木香3克、青皮3克、乌药3克、桃仁3克、蓬术3克、骨碎补4.5克、赤药4.5克、苏木3克、当归尾3克、三棱15克、大黄12克、缩砂9克。…

  • 治疗低血压偏方

    中药处方(一)【组成】高丽参10克,炙甘草5克。【制用法】水煎4小时,顿服。【适应证】体位性低血压。中药处方(二)【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

  • 牙槽脓肿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辨证】胃经实火。【治法】清胃泻火。【方名】石皮汤。【组成】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知母9克,黄芩9克,银花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

  • 虫入耳

    用猫尿二滴,滴入耳中,虫子会自动出来。(提取猫尿法:用一瓣大蒜头去皮,擦猫鼻子,猫即撒尿)。

  • 健骨强腰方1

    羊骨1副,生姜30克,陈皮、良姜各6克,粳米100克,草果2个,食盐适量。将羊骨捣碎,以水熬煮,放入诸佐料,小火熬取汤汁,以此汁煮米做粥食之或不加米作羹汤亦可。佐餐用。原方用于“虚…

  • 补血抗衰黑大豆

    黑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尼克酸、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黑豆的蛋白质含量尤为丰富,高于肉类、鸡蛋和牛奶,素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

  • 《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

    《方剂气味配伍》内容包括第一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的哲学思考,第二章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第三章气味配伍理论的方法学研究,第四章《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第五章仲景方剂气味配伍…

  • 治疗风心病,风湿病的中药配方

      1.葎玉汤方歌 风湿热病易侵心,茟草玉竹茶树根。柳枝茯苓与炙草,除湿清热又存津。 注:葎玉汤乃余治风心病、风湿活动期之基本方。由葎草30克 玉竹15克 老茶树根30克 嫩柳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