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方歌,组成与功效

羚角钩藤汤方出清代太医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为治风剂。

【方歌】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方剂组成:羚羊角(先煎)4.5克、双钩藤(后下)9克、霜桑叶6克、滁菊花9克、鲜生地15克、生白芍9克、川贝母(去心)12克、淡竹茹(先煎)15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本方具有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的功能,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本方所治之证,为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由于热灼阴伤,热极动风、风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辅以增液舒筋,化痰宁心之法。方中羚羊角,清泄肝热,熄风止痉,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两药相合。凉肝熄风,共为君药。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合为臣药。《本草经流》谓:“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菇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且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现代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本方,主治肝经热盛动风诸证。以高热,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证治要点。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应用。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同用。若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因高血压痛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均可应用。

146例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观察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0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高于对照组的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致残率为26.03%低于对照组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出血吸收,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羚角钩藤汤;辅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且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中医药对治疗该病的作用。笔者观察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9例,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CT、核磁共振成像和脑脊液检查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障碍。将2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男77例,女69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3.5±11.3)岁。对照组男58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5.8±11.6)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卧床休息,并予常规西药控制血压和颅内压,使血压和颅内压均维持正常水平,应用止血药预防再次出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2g、菊花10g、玄参12g、羚羊角片3g、钩藤12g、白芍12g、郁金10g、全蝎10g、石决明25g、丹皮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2g、葛根25g。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白茅根25g。上述各药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服用。随访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CT检查出血吸收>75%;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CT检查出血吸收>50%;无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CT检查出血吸收<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高于对照组的7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预后 观察组致残率为26.03%低于对照组的5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脑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后流入蛛网膜下腔等造成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生发太过而化火生风,从而引发头部气血逆乱,导致该病,因此,治宜平肝熄风,理气降逆。羚角钩藤汤由十几味中药调配而成,方中重用平肝镇静之品,如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等,各药相辅相成,共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熄风定惊、平肝止痛之功效。本文结果也证实,该中药方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羚角钩藤汤辅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出血吸收,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勇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 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5:137-138.

[2]徐泽彪,胡珍渊,李卫斌,等. 通窍活血汤对急性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6(1):10-12.

[3]姬同超. 中西医结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8 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98-99.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7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明目方二十

    黑豆200克。分作10袋,沸汤中蒸过,更之熨之,三遍可愈。本方出自《普济方》,适用于气血不通,水湿停滞引起的睡后目赤眼肿。

  • 舟车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本文目录 1 【舟车丸组成】2 【舟车丸方歌】3 【舟车丸方解】4 【舟车丸主治】5 【舟车丸医案】6 【医案分析】【舟车丸组成】 黑丑60克 煨甘遂15克 醋芫花15克 醋大戟1…

  • 安神滋补方2

    鲜百合3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剥成瓣,洗净,糯米如常法煮粥,米将熟时加入百合煮至粥成,人冰糖调味,如无鲜百合可以用干百合10克代之,直接与米同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温热…

  • 盆腔结缔组织炎方三盆腔灵

    方名:盆腔灵【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卵巢炎,子宫1内膜炎等。【处方组成】当归20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延胡索15克、三棱30克…

  • 偏头风的中医治疗医案

    韩×× 男 45岁[主证]病已5日,始因夜班依暖气卧,寤后受风所致,证见头之右侧疼痛,延串下关至地仓穴处,恶寒发热,重时疼痛坐立不安,胃纳尚佳,大便不畅,色淡黄,舌薄白稍黄,质略暗…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3

    木香1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葛根、丹参、黄芪、益母草、山药各30克,赤芍、苍术各12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证]糖尿病血瘀证。

  • 常用的润肤方10

    大豆黄适量。炒,春如作酱滓,取纯黄一大升,捣、筛、炼猪油和令熟为丸,酒服20丸,日2服,渐加至30-40丸。服尽5升,不出一月即大能食,肥白。

  •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方名】乙肝解毒汤。【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

  • 三子汤合二陈汤治疗喘咳痰多,胸膈满闷

    湿聚成痰多粘腻,痰浊壅肺气机阻。喘促咳嗽咯不利,胸脘满闷食不振。心悸少寐脉滑濡,恶心呕吐苔白腻。降逆化痰平喘咳,三子养亲合二陈。苏芥莱菔成三子,杏朴苓半草陈皮。积痰生热喘难卧,酌加…

  • 米醋金银花治咽喉炎

    米醋15克,加水30克,煮沸后加入金银花5克、桔梗2克,共煮三四分钟,滤出药液;另取生鸡蛋1个打一小孔,倒出蛋清入醋药汁搅匀,放火上熬成膏,用时用筷子挑一小块入口,每隔20分钟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