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中暑?中暑的中医治疗方法

什么是中暑,其实中暑就是人在高温或者烈日暴晒过久的情况下,因为身体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发生的急性热病。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

本文目录

1 怎样防止中暑2 中暑的中医治疗药方3   刮痧治中暑4   中医辨证论治中暑
怎样防止中暑

中暑是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护。

1.做好户外防护工作,比如选用透气的帽子,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从事劳动。

2.饮食宜均衡清淡,适时补充水分,服清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凉茶、海带汤等)及盐类饮料,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烟酒,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3.加强体质锻炼,宜穿浅淡色的衣服,若一定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须定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能量。

4.常备清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

中暑的中医治疗药方

1.芦根15克,石膏20克,知母、竹叶、麦冬各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每日3次。本方适用于中暑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者。

2.藿香叶、香薷叶各10克,薄荷叶5克,苍术10克,姜半夏10克,白芷10克。水煎,日一剂。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本方具有清热解暑、健脾醒脑之功效。

3.滑石30克,甘草10克,冰片1克,木香、降香、厚朴(姜制)各1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日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本方用于中暑发热、胸闷不适者。

4.干姜15克,陈皮10克,甘草 6 克、皂荚0.5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片0.5克溶化后,徐徐灌服。本方适用于中暑昏倒患者。

5.生姜汁、韭菜汁各25毫升,大蒜汁15毫升,灌服。本方用于中暑神昏者。

6.绿豆60克,乌梅、五味子各50克,白糖适量。水煎去渣代茶饮。本方具有清凉解暑、生津止渴之功。

7.藿香、薄荷、苏叶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壳20克。将上药混匀研细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本方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呕吐、胃不舒等症状。

8.我们讲五味子用酒泡三天之后,每次吃3粒,然后每次吃两到三次,这个方法能够预防中暑。

9.半夏10克,竹茹10克,藿香、佩兰各10克,砂仁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本方主治暑热呕吐。

  刮痧治中暑

盛夏季节,容易发生中暑。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

刮痧疗法虽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方法,但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中医经络理论。刮痧讲究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祛除邪气气,以增强肌体目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为目的。

中医认为五脏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邪气上行则逆,下则通。通过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

中医刮痧是能治疗中暑的,而且运用的非常多,有这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法:刮拭颈项胸背前后,前后,施力由轻到重,从头顶侧向足跟方向刮拭。如无专用工具,可用硬币涂抹万金油或清凉油,刮拭面尽可能拉长,待皮表出现斑点(痧),色鲜红或著红,有明显疼痛时,再寻痛点短刮加强至皮色变得更深暗为止。

  中医辨证论治中暑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暑热亢盛致肝风内动

症见昏眩欲倒,四肢挛急,头项抽搐,甚至角弓反生,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治宜镇肝熄风,开窍醒神。取镇肝熄风汤加减:赭石15克,芍药12克,玄参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茵陈15克,天冬15克,生麦芽10克,甘草6克,怀牛膝12克,钩藤10克,水煎服。四肢挛急者加止痉散;烦热者加生石膏30克,栀子6克;烦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细末)0.3克冲服;有痰者加天竺黄9克,胆南星3克;头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行军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或卧龙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

  阴损及阳致气虚欲脱

症见面色不华,头晕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发作时昏倒仆地,气息短促,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微,沉缓,指纹多淡滞。

治宜益气固脱,益阴复阳。取参附汤加减:人参10克,制附子10克,淮山15克,白术15克,水煎服。若汗出不止者加黄芪15克,山萸肉15克,煅龙牡20克;血压低者加生脉散;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田七10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10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痤疮方一

    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其来源于《疡医大方》。

  • 肺癌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辨证】脾虚气弱。【治法】补脾益气化痰湿,佐以抗癌。【方名】肺瘤1号方。【组成】党参9克,黄芪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生苡仁5克,陈皮9克,白花蛇舌草…

  • 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血证论》所载豁痰丸原方,竹沥仅3钱,约合今之9g,而江老临证多重用300mL,是否非用这么多不可? 竹沥一味,非重用不可!这是江老的独家经验,也是他在患病自疗中的亲身体验。江老4…

  • 雀斑方三

    熟地15克,山茱萸、炒丹皮各10克,茯苓12克,山药30克,升麻、白附于、细辛、巴戟天各3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因肾阴亏损而效的雀斑。

  • 名老中医董治中的临床用药经验

    董老尝谓:“用药如用兵,兵,凶器也,不得已而举之。药,毒味也,不得已而用之。治国宜清正廉明,用药要中正淳和,乃长治久安之计也。” 药物性禀五行,各有所偏,偏而多之,则久而增气。故《…

  • 二参五皮五子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处方:党参20克,丹参30克,黄芪皮50克,青皮10克,茯苓皮30克,生姜皮6克,大腹皮15克,牵牛子10克,车前子30克,葶苈子10克,菟丝子20克,莲子20…

  • 乳腺病月经不调的调理

    乳腺组织属于性激素的靶器官,因此有性激素的不调可以引起出现乳房结块和疼痛,同时也表现月经不调,包括经期超前或落后,月经量的减少或增多,,月经颜色的紫黑或淡红等.月经不调常与脏腑气血…

  • 急性肾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湿热内蕴,水湿不化。【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健脾利水。【方名】五草汤。【组成】鹿衔草20克,益母草30克,鱼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车前子15克,苍术12…

  • 猪苓汤方歌,猪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猪苓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各10g) 【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常用的润肤方7

    生山药适量。磨如泥,和酪作粥,长肌肉,补虚劳羸瘦,能肥人,常服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