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7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3/2024
下一篇 08/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

  • 卷十·妇人解·产后根原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病则永年毕世,不得平复。弥月之后,气血续旺,乃可无虞。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

  • 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

      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

  • 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

  • 卷四·劳伤解·衄血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

  • 卷一·天人解·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

  • 卷四·劳伤解·神惊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

  • 卷十·妇人解·经脉根原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语。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

  • 卷四·劳伤解·阴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

  • 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