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栗子
(《千金·食治》)

【异名】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植物形态】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先端尖尾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边缘有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约15~20厘米,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总苞球形,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2~3,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树根(栗树根)、树皮(栗树皮)、叶(栗叶)、花(栗花)、外果皮(栗壳)、内果皮(栗荴)、总苞(栗毛球)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果实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

②陶弘景:"甜。"

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①《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⑤《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⑥《本草图经》:"活血。"

⑦《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⑧《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捣敷。

【宜忌】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选方】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经验方》)

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备急方》)

⑥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濒湖集简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②《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③《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44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甘蔗

    甘蔗(《别录》) 【异名】薯蔗(《南都赋》),干蔗(《南方草木状》),接肠草(《重庆堂随笔》),竿蔗(《随息居饮食谱》),糖梗(《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

  • 梓白皮_梓白皮的功能主治_梓白皮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主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

  • 白叶刺根

    白叶刺根(福建)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 【植物形态】福建胡颓子,又名:椬梧。常绿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长棘刺,幼枝被褐色鳞片。叶亚革质,倒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

  • 川木通_川木通吃多了有危害吗_川木通的用药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淮木通 性味:味淡;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主湿热癃闭;水肿;淋证;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湿热痹痛;关节不利;妇人闭经;乳汁不通 生长采收 来源:药…

  • 麋肉

    麋肉(《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动物形态详"麋茸"条。 【性味】①《食性本草》:"大热。" 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功用主治】益气,强筋。治虚劳…

  • 野葡萄藤

    野葡萄藤(《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大风藤(《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毛葡萄的全株及叶。植物形态详"五角叶葡萄"条。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功用主治…

  • 豆油

    豆油(《纲目》) 【来源】为豆种植物大豆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态参见"黑大豆"条。 【化学成分】豆油的脂肪酸中,饱和的一般在10%左右,余为不饱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

  • 虾蟆脑

    虾蟆脑(《别录》) 【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脑髓。动物形态详"虾蟆"条。 【功用主治】《别录》:"明目,疗青盲。"

  • 青叶胆

    青叶胆(《云南中草药》) 【异名】肝炎草、小青鱼胆、土疸药。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美丽獐牙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美丽獐牙菜-年生茸本,高15~60厘米。根黄色或黄褐色,须根较少。…

  • 沙前胡子

    沙前胡子(《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硬阿魏的种子。植物形态详"沙前胡"条。 【采集】8~9月种子成熟时采收。 【功用主治】理气,健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