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组成,加减,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两,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互结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诸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2.加减法: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附方】

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生姜四两,切(12g) 甘草三两,炙(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四两(12g)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各9g) 黄连一两(3g)炙 大枣十二枚(4枚) 半夏半升(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3.黄连汤(《伤寒论》)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各9g) 人参二两(6g) 半夏半升,洗(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主治:上热下寒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大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临床报道】

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罗氏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0到15天为1疗程。结果:本组45例,痊愈3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治愈率66.6%,总有效率95.5%。其中1周内见效者13例,疗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34天。[罗强,等.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45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4(2):23]

【实验研究】

通过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小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家兔十二指肠平滑肌肌电活动的影响、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三个实验,观察了半夏泻心汤对动物胃肠道的影响。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实验动物正常的胃肠运动功能呈轻微抑制作用;对药物干扰下的动物胃肠蠕动功能、动物在体十二指肠平滑肌肌电活动、动物离体小肠机械收缩功能均呈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结论:半夏泻心汤既可兴奋胃肠,促进胃肠蠕动,又可降低平滑肌张力,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对改善胃肠道紊乱是十分有益的。[温武兵,等.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 2000;15(2):66]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64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方名】益中活血汤。【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

  • 知母的功效与作用,知母图片,知母的副作用

    知母也叫毛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叶由基部丛生细长披针形,花茎自叶丛中长出,圆柱形直立,总状花絮,成簇,生在顶部成穗状。 知母的花是粉红色的,还有淡紫色,白色,知母的果实是椭…

  • 感冒、流鼻涕、打喷嚏、头晕骨酸、四肢无力、咽喉痛、消化不良之秘方

    (1)杨桃2个,不可加任何东西,1次吃1个,吃2个就好。(2)小西瓜1个,1次吃半个,吃2次就好。(3)李子1次吃4个,吃2次就好。(4)香蕉1次吃1根,吃2次或5次都可以(有胃病…

  • 治疗黄疸的偏方:泥鳅炖豆腐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最常见于肝炎胆结石和胰腺癌引起的黄疸,以及新生儿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

  • 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

    【摘要】历来有汗出不能用麻黄的成训,但有一患者一月余日夜汗出不止,并且多处治疗,使用固表止汗,补益强壮之药无效。而从脉象者,表实证无疑,用麻黄汤治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今给予报告。…

  • 治小儿蛲虫偏方4

    大蒜数瓣,楂物油少许。将大蒜捣烂,加入植物油,每晚睡前涂肛门周围,连用5天。本方对小儿蛲虫病有效。

  • 润肤方

    牛髓、炼过白蜜各500克。将2味合而收贮入磁罐内,另3取匙熟麦面和2匙髓蜜拌匀,用滚水或酒送服。本方润泽肌肤,活血荣筋,可使五脏功能得到调整,肌肤自然润泽,筋血自然荣活,故可延缓衰…

  •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本文详细的介绍了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临床配伍应用举例,麻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作用研究,麻黄的副作用及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麻黄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站之前发布的麻黄相关…

  • 抗皱方十七

    大猪蹄1具。收拾干净,放入锅中,然后加水及清浆水(由粟米加工而成),不要太满,用小火炖煮,等到皮酥骨烂,滤去杂质即成。白天用此胶浆洗平面,晚上用此胶浆调和澡豆、涂在面上,第二天早晨…

  • 胃癌方十三

    人参(另煎)10克,猪茯苓各30克,焦白术10克,生炙黄芪各30克,补骨脂15克,吴菜萸10克,[厶萸肉15克,肉豆蔻12克,半枝莲20克,椿根皮30克,赤芍、白芍各、禹余粮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