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的气味配伍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

吴茱萸汤源自《伤寒论》,其方药组成为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 生姜18g。其功用为温中祛寒、降逆和胃;主治虚寒呕吐、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1]。现在常用于脾胃虚寒之证。本文就吴茱萸汤的气味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分析如下。

 1 气昧配伍规律

本方治证虽有阳明、厥阴、少阳之别,但其见症均有呕吐,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既可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用,最善温肝暖脾,消阴寒之气,解厥阴之滞,温中以止痛,降气以止呕,故重用为君药。生姜味辛,性温,降中有散,沉降之性能和胃止呕,发散之性能散寒止痛,用为臣药。二药相伍,肝气畅,寒邪散,脾气升,胃气降,共奏降逆止呕、祛寒止痛之功。病源于中虚,况胃气不降,则脾阳不升,故佐以甘、微苦、性微温的人参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调和诸药,既可助人参以补虚,且与人参共为方根,使本方在温中补虚的基础上降逆和胃,又可配生姜以调和脾胃,用之为使药。本方重用辛温之吴茱萸和生姜,而成辛温散寒之剂。诸药合用,温中祛寒,降逆和胃,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证自除。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诸证,皆宜用之。

  2 临床应用

2.1 本方为辛温散寒之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证,除口不渴、四肢欠温等里寒表现外,应以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证治要点。本方佐以甘苦性温之人参和甘平之大枣,甘以补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更以辛甘合用,辛甘化阳,而使中焦阳虚得复。

2.2 脾虚泄泻 吴茱萸药性辛温燥烈,医或畏其燥烈而不敢用或用量过少,致使杯水车薪,药不胜病,治而无效。其实,虽然吴茱萸药性燥烈,但对脾胃虚寒、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吐泻肢厥等证,用量为10~30g时患者亦无明显不舒。如遇有不舒的话,可以将吴茱萸用沸汤泡洗3~5次后入药,以去其燥烈之性[2]。

2.3 慢性胆囊炎 出现干呕、吐涎沫之肝寒犯胃证,可用吴茱萸汤加味以治疗。吴茱萸苦辛燥热,入肝经,辛烈善降,暖肝散寒,和胃止呕;生姜辛温,取其沉降之性,可降逆止呕,药性相合,脾胃得以调,肝寒得以愈,胃气得以和,则诸证自除[3]。

2.4 急性充血性青光眼 目为肝窍,寒犯厥阴肝经,肝脉连目系,浊阴上逆,而致跟痛、头痛、目赤、视物疲劳等症,用吴茱萸汤辛温之剂加味,温中散寒,下气降逆,诸证自愈[4-5]。

2.5 痛 经 寒湿内闭,气血郁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用吴茱萸汤加减以温经散寒、理气祛湿止痛。全方温而不燥,攻而不伤,补而不滞,故效果显著[6]。

2.6 癫 痫 本方为辛温以温中、辛甘以补虚、苦降以降逆止呕之剂。天津儿科名医陈芝圃总结本方辨证要点为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和弱,癫痫见此症状皆可辨证用之[7]。

2.7 荨麻疹 用于本病属虚寒证者。脾阳不足,肝经血寒,肌表失于温养,外受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故致荨麻疹。用吴茱萸汤加生姜辛开以温中散寒祛风,加人参、大枣甘缓以益气扶正和中,效果佳[8]。

  3 讨 论

《注解伤寒论》曰:上焦主纳,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胃不受也,与吴茱萸汤以温胃气。得汤反剧者,上焦不纳也,以治上焦法治之。《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金镜内台方议》曰: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医方论》曰: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足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千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参考文献

[1] 万清,马宗华.吴茱萸汤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3):78-80.

[2] 杨金英,杨福英.吴茱萸汤治验二则[J].江西中医药,2002,33(2):27.

[3] 吴治恒,张晓岚,李桂英,等.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6):10.

[4] 屈家祥.眼疾头痛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2):43.

[5] 袁庆彩.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7):41-41.

[6] 朱梅.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3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12):916-918.

[7] 逯文君,王宝琪.吴茱萸汤治疗癫痫[J].河南中医,2001,21(3):7.

[8] 宋修亭,高敬芝,王春梅,等.吴茱萸散敷脐治疗慢性过敏性荨麻疹136例[J].四川中医,2006,24(6):83.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83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健脾方茯苓大枣山药粥

    原料]获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做法]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用法]分3次佐餐食用。[作用]健运脾胃,渗湿止泻…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治疗顽固性腹胀

    主治:肝硬化合并腹水、慢性胃炎、肝癌及其合并腹水、脂肪肝合并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顽固性腹胀。 处方:厚朴18~24克,生姜15克,半夏15克,人参(或党参9~20克)3~10…

  • 化饮解表汤加减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肺心病是现代名,中医咳哮痰肿属。气短咳喘和心悸,不得平卧是特征。外邪侵久伤肺气,肺失肃降水饮聚。凌心射肺病遂生,脾肾虚弱不容忽。 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临床以气短,咳喘,心悸,难以…

  • 虚寒久痢、休息痢验方歌

    久痢贵在寒热分,议方当先议病明。四末不温虚寒痢,当归四逆汤法珍。脉细欲绝或沉弱,内无伏热辨要清。发作有时休息痢,中寒气虚病之因。恶寒踡卧腹中痛,理中加减妙义深。痢久脾虚中气陷,清阳…

  • 缠腰火丹痛非常,全蝎止痛效果佳

    皮肤病痒者居多,疼痛者间或有之,唯有缠腰火丹(南方称为蛇丹)疼痛显著,尤以老年患者为甚。朱老早年在家乡行医,曾遇七旬老翁患此证,经前医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疱疹虽平而痛如锥刺经久不除,…

  • 过敏性鼻炎的疗法

    本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临床上分为两型,即常年性发作型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即花粉病或枯草热)。前者较为多…

  • 湿疹洗方

    湿疹洗方:败酱草50g,苦参15g,蛇床子30g,川柏10g,明矾6g,马尾连10g,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约剩药液500~1000ml,即可用之熏洗患处,每日2次。对外阴湿疹效果…

  • 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失眠的研究报告

    失眠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睡眠或睡眠时间、深度及体力恢复的不足。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早醒,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能入睡,常以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为主…

  • 抗皱方五

    栗子上薄皮。共研为末,用蜜调和,涂面。本方活血,润肤,展皱。

  • 健脑莫过于运动(运动健康)

    大脑是人体的“元神之府“,生命活动的司令部,它的功能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所以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对自己脑功能提高的探索。也因此,市场上各类的健脑食品、药品层出不穷,它们的作用机理都莫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