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饮医案分析

【组成】丹参30g 檀香 砂仁各6g

【主治】血瘀气滞证。症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胸闷脘痞,舌质黯红,脉弦。

【病案】倪某,48岁,公务员。1999年6月8日初诊。以“胃脘部痞闷不舒8年,加重2周”为主诉。近8年来,经常感到上腹部胀满不舒,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胃脘疼痛,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每日2-3次,乏力明显,口微渴,舌淡微青,质润滑,苔白厚,脉沉细。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Hp(++)。中医诊断:胃痛(寒湿中阻兼脾虚瘀滞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丹参饮合良附丸、平胃散加减,处方:丹参20g,檀香,砂仁,高良姜,香附,厚朴,陈皮,生甘草各10g,蒲公英,苍术各15g,藿香,白术各12g,太子参15g,干姜5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恶心,呕吐消失,大便如常,继续用7剂后,胃脘胀痛不舒基本缓解,饮食量增加,浑身有力,又连服20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因厌烦每日熬药,故而加工成散剂服用,每次6g,每日3次,连用两月后,复查胃镜及Hp均已正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摘自《陕西中医》)

【分析】该患者“胃脘部痞闷不舒8年”,有气滞,再加上“伴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肠鸣,便溏”,凡呕恶与溏泻并见者,苔腻为湿阻中焦,不腻为胃痞(请参和解剂中半夏泻心汤)。又究其病因,考虑其“近两周来,因饮食生冷之品而使上述症状加重”。综合考虑,应是寒湿入侵中焦。从“乏力明显”来看,患者还有脾气虚。“舌淡微青”,是寒凝血瘀还是久病入络为瘀?无论如何,当下寒湿为主,兼有气滞、血瘀、气虚诸多病机。

治疗该患者,除了以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外,还需温阳散寒,健脾益气化湿。加用良附丸温阳散寒外,还可行气止痛;加用平胃散以健脾祛湿;另加“藿香,白术,太子参,干姜,茯苓”等药物可增强健脾益气以祛湿的作用,且能温胃散寒以止呕,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加用蒲公英,为防温药太过?或因现代研究证明该药具有较强的杀灭Hp(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总之,全案各病机都平均兼顾,10剂有大效,还算不错的。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43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女子性欲亢进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肝经风热。【治法】平肝祛湿。【方名】儿门暗疾方。【组成】当归15克,茯苓15克,栀子9克,白芍9克,柴胡3克,楝树根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出处…

  • 哮喘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泻肺平喘用葶苈

    在祖国医学中,对于哮喘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早有明确记载。如《内经》有“上气”、“喘鸣”等类似本病的记载,《金匮要略》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描述。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26例强迫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 年6月~2014年12 月52 例确诊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

  • 羊骨粥治贫血

    原料:羊骨1000克左右、粳米100克、细盐、生姜、葱白各适量。制法:先将羊骨打碎,加水煎汤,然后取汤代水同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细盐、生姜、葱白,稍煮二三沸即可。用法:温热空腹…

  • 小儿脱肛验方

    将乌龟头放在瓦片上,用文火培干,注意不要烧焦,研成细末。每天服两个,早晚各一个,温开水冲服,一般六至八个可治愈。

  • 小儿厌食方

    鲜石斛12克,玉竹9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山药10克,甘蔗汁250克。前5水煎取汁,合甘蔗汁搅匀,代茶饮。本方适用于小儿因胃阴不足所致之厌食症。

  • 小儿蛲虫病中药方剂

    一般中药治疗蛲虫病不外内治与外治两种,这里只介绍内治法,外治法详见中医外治方法。蛲虫病表现为肛门瘙痒,睡眠不安,重者还可以见到精神烦躁、睡眠不安、食欲不振、面黄瘦,甚则呕吐、恶心、…

  • 肝癌方二十九

    党参、白术、炙黄芪、茯苓、炒扁豆各9克,薏苡仁15-30克,橘皮6克,炙甘草3克。每日1煎,水煎服。本方源于《新医药学杂志》1979.4期,功能健脾益气,扶正抗,蘸,适用于肝痛属脾…

  • 中药忍冬藤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忍冬藤的简介 忍冬藤又叫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是多年生的半常绿缠绕灌木植物。   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绿色,外皮易剥落。 叶对生,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卵形,先端短…

  •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减紫癜出血症,血溢皮肤成紫斑。中医皮肤出血症,红疹肌衄和发斑。外感邪热阳热盛,情志郁结食不节。内伤阴虚生内热,热扰血分血妄行。溢于脉外遂出血,瘀于皮肤发紫斑。 注:血小板减少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