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行针总要歌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手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见病行针须仔细,必明升降合开时,

  邪入五脏须早遏,祟侵六脉浪翻飞,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先补真阳元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径不迷。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名相同,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井泉要洗原针穴,针刺无如灸有功。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病自痊。

  顖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上星会前一寸斟,神庭星前发际寻,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髎面正鼻柱端,动脉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龈交二龈中间取,承浆下唇宛内踪。

  炷艾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廉泉宛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岛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5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

  •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

  • 卷十·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第一、蛇丝惊:因饮食无度,劳郁伤神,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一喷一道青烟,肚上起青筋,气急,心经有热。推天河水二百,退六腑,运八卦各一百,推三关、运水入土、运五经、水底捞月各五…

  • 卷一·针道源流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

  • 卷二·玉龙赋(聚英)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

  • 卷一·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

  •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

  • 卷三·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

  • 卷九·医案(杨氏)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余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余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

  • 卷六·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