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灵枢·天年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在生命形成之初,是以什么作为基础?又以什么作为护卫?丧失了什么便会死亡?保持了什么才能生存呢?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岐伯回答说: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是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阳精作为护卫,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气才有生命活动;丧失了神气人就会死亡,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

  黄帝曰:何者为神?
  黄帝问:什么是神气呢?

  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岐伯答道:在母体中,随着胎儿的逐渐发育,达到气血调和,营卫通畅,五脏皆已成形,神气居于心中,魂魄全部具备,这样才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黄帝说:人的寿命有长短的差别,有的人长寿,有的短命,有的人患病时间很短就突然死亡了,有的患病时间很久而能迁延时日,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岐伯道:五脏强健而功能正常,血脉调和匀畅,肌肉间隙通利,皮肤致密,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呼吸细微、和缓,体内之气按一定规律运行,六腑正常运化水谷饮食物,并将所化生的津液布散全身,身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正常进行,就能够长寿。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黄帝说:有的人活到一百岁才去世,是怎样做到的呢?

  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岐伯说:长寿的人,人中沟深而且长,面部的脸颊和下颌等部位的骨高肉厚而且端正,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调和通畅,头面上部的额头、中部的鼻梁、下部的下巴这面相的三庭都隆起没有坍陷,骨骼高大,肌肉丰满,有这些征象的人,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黄帝说:人体之气在一生中的盛衰情况,以及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表现,我可以知道吗?

  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岐伯道: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趋于发达,所以行动敏捷,走路很快。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肌肉发达而坚实,血脉充盈旺盛,步履稳健而喜欢从容不迫地行走。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到了最旺盛阶段而逐渐衰退,腠理开始粗疏,颜面的色泽逐渐消退,发鬓开始斑白,血气发展到顶峰不会再增加,所以愿意坐着而不想活动。到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肝叶开始瘦薄,胆汁分泌开始减少,两眼开始昏花。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主神志的功能失常,以致经常出现忧愁悲伤的情志改变,又因为血气不足而运行缓慢,所以只想躺卧。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而不润泽。到了八十岁,肺气衰败,不能统摄魄而致离散,所以言语容易发生错误。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黄帝问: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岐伯答道:这种人的五脏都不坚固而功能失常,人中沟不长也不深,鼻孔向外张开(则肺气外泄),呼吸气粗而急促,面部的脸颊和下颌塌陷,脉体薄弱而脉中血少,肌肉不坚实,又屡次被风寒等外邪侵袭,使血气更虚,血脉不通畅,真气和邪气两相交攻,气机混乱,所以没能活到一百岁的天年而提前去世。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99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三十五 灵枢·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黄帝说:在寸口出现什么脉象是发生了胀病呢?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岐伯说:脉象表现出大而坚或坚而涩的,就是发生了胀病。   …

  • 卷五十九 灵枢·卫气失常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黄帝问道: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人常…

  • 卷七十七 灵枢·九宫八风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 卷五十 灵枢·论勇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  黄帝问少俞道:假如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举止一样…

  • 卷六十 灵枢·玉版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黄帝说:我以为用小针治疗疾病是微小的事务,先生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

  • 卷二十八 灵枢·口问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黄帝在闲暇独处的时候,屏退左右之后问岐伯说:我已经学到了九针针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判断阴阳顺逆的…

  • 卷三 灵枢·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 卷二十七 灵枢·周痹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 卷七 灵枢·官针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别本作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

  • 卷五十一 灵枢·背俞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俞穴都处于背的什么部位。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