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灵枢·周痹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黄帝问岐伯说:周痹这个病,病邪在人的身体中随着血脉上下移动,疼痛的部位左右对称,随时在转移,又连续不断,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发生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呢?又是怎样形成这种病痛的呢?这种疼痛部位转移得如此之快,快到来不及在疼痛的部位下针,当某一个部位的蓄积的疼痛很明显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怎样治疗,疼痛就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样的机制呢?请你告诉我其中的缘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病,而不是周痹病。

  黄帝曰:愿闻众痹。
  黄帝说:我也很想听你说一说众痹这个病。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岐伯回答说:众痹的痛点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随时发作,随时停止,随时转移,随时兴起,左侧会影响到右侧,右侧会影响到左侧,往往是左右对称的,连续不断的,但不是周遍全身都疼痛,而是集中在身体的某个区域,有时发作有时休止。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
  黄帝说:针刺治疗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岐伯回答说:要针刺疼痛发作的那个部位,即使疼痛暂时停止了,也还要准确的针刺疼痛发作的那个部位,以防止邪气流窜使疼痛复发。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黄帝说:好极了。我还希望您再讲一讲周痹这个病是怎样的呢?

  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岐伯回答说:周痹的病邪存在于血脉之中,能随着血脉在身体中上下游移而遍及全身,但是,在发病的时候,不像众痹那样是左右对称的疼痛,而是随着血液的流动,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发病。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说:那么针刺治疗又如何呢?

  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别本作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别本作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岐伯回答说:疼痛是从上至下传递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下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下传,再针刺其上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如果疼痛是从下至上传递的,就先针刺疼痛部位之上的穴位,使邪气不再继续上行,再针其下部疼痛的部位,以祛除病邪本身。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黄帝说:好的。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为什么将这种疼痛称作周痹呢?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的邪气,从外至内逐渐侵入人体的分肉之间,将肌肉之间的津液挤压为汁沫,汁沫因寒冷而凝聚,凝聚为有形之物后就更加排挤分肉而使之分裂,因此而生疼痛,疼痛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个疼痛的部位上,心神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会使阳气聚敛,阳气聚而热生,热生就会散寒而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就会使厥气上逆,厥气上逆则导致其他痹痛发作,于是疼痛也就随之转移了,因此疼痛就会这样此起彼落。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
  黄帝说:好的,我已经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

  此内不在臓,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岐伯接着说:)这种病邪在内并没有深入脏腑之中,在外也没有通过皮表发散出来,而是独留于分肉之间,致使人身的真气不能流畅地在周身贯通,因此叫做周痹。在针刺治疗时,首先要沿着发病的经络,用手指按切诊察,以判断其病是虚是实,以及大络的血脉是不是有瘀结不通,以及经脉中有没有下陷空虚的情况,根据证候进行调治,或用熨蒸的方法通其经络。如果筋脉拘紧,就用按摩导引等方法行其气血。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说:对。我明白这个病的机制了,也知道了治疗的方法。原来使用九针除了能使经气顺达流畅之外,还能治疗十二经脉阴阳不调的各种疾病。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2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六十九 灵枢·忧患无言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黄帝问少师道:有人突然因忧愁恨怒,引起张口说话但不能发音,是人体内哪条通道被阻塞了?又是哪…

  • 卷四十二 灵枢·病传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黄帝说:我从您那里学到了九针的知识,又自己阅读了一些记载治疗方法…

  • 卷十八 灵枢·营卫生会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

  • 卷十九 灵枢·四时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

  • 卷三十一 灵枢·肠胃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黄帝问伯高道:我想要了解六腑如何输送谷物以及肠、胃的大小长短,能够容纳多少谷物,这些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 卷十七 灵枢·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 卷六十六 灵枢·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都是由…

  • 卷五十二 灵枢·卫气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

  • 卷十一 灵枢·经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 卷六十三 灵枢·五味论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