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灵枢·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岐伯回答说:手的左右共六条阳经,从手至头,每条经脉长为五尺,六条经一共是三丈长。手的左右共六条阴经,从手至胸中,每条是三尺五寸长,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六条一共是二丈一尺长。足的左右共六条阳经,从足向上至头是八尺,六条经共为四丈八尺长。足的左右共六条阴经,从足至胸中,每条六尺五寸长,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条共三丈九尺长。跷脉每一条从足至目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左右两条,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为一丈五尺长。督脉、任脉各为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两条合为九尺。所有这些经脉合起来一共是一十六丈二尺长,这就是人体营气通行的主要通路。经脉的循行为里,其间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做络脉,别出络脉的细小脉络叫做孙络。孙络中气盛而且血多的,应该立即用放血等方法快速地除去邪气,邪气盛的用泻的方法治疗,虚的服用药物来调补。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五脏的精气,常从体内经历于面部而上通于七窍。肺气通鼻窍,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种气味。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肝气通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脾气通口窍,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别食物的各种味道。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顺,那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因此,若是邪气留在六腑之中,那么属阳的经脉就不能和顺通利,阳脉不和顺,阳气就会发生停歇、留滞,阳气留滞,就会相对的偏盛。阳气太盛就会导致阴脉不通利,阴脉不通利,会导致血流停滞,血流停滞则阴气过盛。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关格的人活不到应有的年纪就要早死。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
  黄帝说:跷脉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是借助哪条经脉之气而使它运行的呢?

  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岐伯回答说:阴跷脉是足少阴经脉的支别,起于然谷穴之后的照海穴,向上经过足内踝的上方,直行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再向上到达胸部进入缺盆,继续上行出于人迎的前面,进入颧骨连属内侧的眼角,合于太阳、阳跷脉而继续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可以滋润目睛,若是脉气不能荣养眼睛,就会出现目张不合的现象。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黄帝说:脉气只行于五脏之间,而不能荣养六腑,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岐伯回答说:脉气的运行是不停息的,就像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永无休止。所以,阴脉运行于五脏,阳脉运行于六腑,也是这样如环无端的运行,没有起点,也无法计算它的转流次数。经脉之气不停的流动运行着,行在内则营养五脏六腑,溢在外则濡养肌肉皮肤。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黄帝问:跷脉有阴有阳,究竟哪条应计算在一丈五尺的跷脉总长度之内呢?

  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岐伯回答说:男子的计算值,是指阳跷脉;女子的计算值,是指阴跷脉。计算于脉度总数之内的称为经,不计算在内的称为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3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四十七 灵枢·本藏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

  • 卷六十四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

  • 卷四十四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黄帝说: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

  • 卷五十七 灵枢·水胀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黄帝问岐伯道:水胀、肤胀、鼓胀、肠覃与石水等病症,如何进行鉴别呢?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

  • 卷八十一 灵枢·痈疽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

  • 卷六十五 灵枢·五音五味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别本作太)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别本作太)角,调右手少阳下。大(别本作太)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

  • 卷五十一 灵枢·背俞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俞穴都处于背的什么部位。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

  • 卷四十八 灵枢·禁服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

  • 卷三十三 灵枢·海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

  • 卷四十二 灵枢·病传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黄帝说:我从您那里学到了九针的知识,又自己阅读了一些记载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