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灵枢·师传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黄帝说:我听说前辈老师有很多心得秘密,没有记载在书籍里,我想了解它们而将它们保存下来,作为准则加以推广实行,上可以统治百姓,下可以修养自身,使百姓没有疾病,统治者和百姓相互和睦友爱,美德流传后代,使得子孙继承优良传统而无忧,这样的状态流传百世,没有终止之时。所有这些我可以了解吗?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岐伯说:你问的是很深远的问题啊!统治百姓和修养自身,统治那里和统治这里,处理小事和处理大事,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从来没有逆其情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其情才能治理得好。顺其情,不只是阴阳、经脉、营卫之气的顺逆,人民百姓也都希望能顺从他们的意愿。

  黄帝曰:顺之奈何?
  黄帝问:怎样才能做到顺其情呢?

  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岐伯说:到一国应先问清人家的礼俗,到别人家去应先问清人家的忌讳,登庙堂应先问清见君主的礼节,给人看病应先问清病人的适与不适。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黄帝说:怎样通过了解病人的适与不适来诊察疾病呢?

  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岐伯说:因内热而致多食易饥的消渴病,病人喜欢寒,得寒就会感到舒适。属于寒邪内侵一类的病,病人喜欢热,得到热就会感到舒适。胃中有热邪积滞,则饮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饥饿和胃中空虚难忍的感觉,同时感到脐以上腹部的皮肤发热。肠中有热邪积滞,则排泄黄色如稀粥样的粪便,脐以下小腹部有发热的感觉。胃中有寒邪积滞,则出现腹胀。肠中有寒邪积滞,则出现肠鸣腹泻及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胃中有寒邪而肠中有热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腹胀而兼见泄泻。胃中有热邪而肠中有寒邪的寒热错杂证,则表现为容易饥饿,兼见小腹胀痛。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黄帝说:胃中有热而欲得寒饮,肠中有寒而欲得热饮,二者相互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才能顺应病情调节饮食呢?特别是王公大人和一向肉食的君主,骄恣纵欲,看不起任何人,就无法使他们禁忌一些食物,让他们禁忌不利食物就会拂逆其意愿,顺从他们的欲望则加重其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处置呢?治疗应该先治哪一方面呢?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岐伯说:愿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如果把这样做的危害告诉他们,把改变这种做法的好处告诉他们,用适合的方法引导他们,把引起他们痛苦的原因开解掉,如此这般即使有不懂道理的人,又怎么会不听从劝告呢?

  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那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岐伯说:春夏之际,阳气充沛体表,应先治其在外的标病,后治其在内的本病;秋冬之际,精气敛藏于内,应先治其在内的本病,而后治其在外的标病。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黄帝说:对于那种生活习性与病情相矛盾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置才合适呢?

  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岐伯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病人调整饮食起居,顺应天气变化。天冷时,应当加厚衣服而不要着凉;天热时,当减少衣服而不要热得出汗。在饮食方面,热天不吃滚烫的食物,冷天不吃寒凉的食物。饮食衣服要寒温适中,这样正气才能内守,才能不使邪气侵入体内。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
  黄帝说:在《本脏》篇中讲到,根据人的形体、四肢、关节及隆起的肌肉,可以测知五脏六腑的大小。但是如果显贵的王公大人、在位的统治者想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谁又敢扣摸他们的身体进行检查,然后再答复他们呢?

  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岐伯说:形体、四肢、关节是覆盖在五脏六腑的外围组织,和内脏有一定的关系,不能仅通过观察面部的方法来进行推断。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
  黄帝说:通过诊察面部色泽来推测五脏精气的方法,我已经知道了,那怎样根据形体肢节的情况推测内脏的情况呢?

  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岐伯说:在五脏六腑中,以肺的位置最高,而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则可通过肩部的宽厚、咽部的凹陷情况,来测知肺的虚实。

  黄帝曰:善。
  黄帝说:对。

  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骬。
  岐伯说: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缺盆为血脉运行的主要通路,观察缺盆两旁肩端锁骨的距离远近,再配合观察胸部剑突骨端的高低,就可以测知胸腔的大小情况(而推知心脏是否搏动有力)。

  黄帝曰:善。
  黄帝说:对。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岐伯说:肝为将军之官,开窍于目,欲知肝脏的坚固情况,则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大小明亮来进行判断。

  黄帝曰:善。
  黄帝说:对。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岐伯说:脾主捍卫身体健康,用它接受饮食,运送食物精华到身体各部分,观察嘴唇和舌头的色泽的正常与否,来了解脾的健康与否。

  黄帝曰:善。
  黄帝说:对。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岐伯说:肾主形体骨骼,肾气通耳而影响听力,因此根据耳朵听力的强弱,就可以判断肾脏的虚实。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黄帝说:对。我还想听你再讲一下测候六腑的方法。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岐伯说:六腑中,胃为水谷之海,是容纳水饮食物的器官,如果脸颊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部宽阔,胃容纳水谷的量就多。鼻道深长,可以推测大肠的功能正常。口唇厚,人中沟长,可推测小肠的功能正常。眼睛下方的眼袋大,则胆气不下降。鼻孔向上显露,则膀胱不能够正常的存储尿液而致小便漏泄。鼻梁中央高起的,则三焦固密功能正常。这些就是用来测候六腑情况的方法。总之,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和谐,则内脏功能正常安定而且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1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四十五 灵枢·外揣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

  • 卷六十七 灵枢·行针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

  • 卷八十 灵枢·大惑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

  • 卷三十五 灵枢·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黄帝说:在寸口出现什么脉象是发生了胀病呢?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岐伯说:脉象表现出大而坚或坚而涩的,就是发生了胀病。   …

  • 卷十一 灵枢·经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 卷三 灵枢·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 卷四十八 灵枢·禁服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

  • 卷五十二 灵枢·卫气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别本作: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

  • 卷三十八 灵枢·逆顺肥瘦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到了针刺治疗的道理,许多内容…

  • 卷五十九 灵枢·卫气失常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黄帝问道: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