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灵枢·五味论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黄帝问少俞道:五味进入口内,各有它喜欢趋走的地方(指脏腑经络),也各有它所引发的病症。酸味趋走于筋,多食酸味,使人小便不通;咸味趋走于血,多食咸味,使人发渴;辛味趋走于气,多食辛味,使人感觉内心有空虚感;苦味趋走于骨,多食苦味,使人发生呕吐;甘味趋走于肉,多食甘味,使人心胸烦闷。我知道五味食用过度会分别引发上述症状,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少俞回答说:酸味进入胃内,它的气涩滞不滑并有收敛作用,只能上行至于上中两焦,不能随着气机出入而吸收转化,只能停留在胃中,胃中温和,便会向下渗注于膀胱,膀胱的外壁薄而软,受到酸味的作用便紧缩蜷曲,致使膀胱出口收束不通,以至于小便不通,因而造成小便不利的癃闭症。阴器,是宗筋汇聚的地方,(肝主管筋,对应酸味,)所以说酸味进入胃中,是趋走于筋的。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黄帝问道:咸味趋走于血,食咸味过多会使人口渴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少俞回答说:咸味进入胃中,其气向上趋走于中焦,渗注于诸脉,脉是血气运行之处,血与咸味相遇,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胃内的汁液就渗注于血;胃内汁液渗注于血,则胃内汁液枯竭;胃内汁液枯竭,则咽喉焦干,所以舌根发干而易觉口渴。血脉是取道于中焦而通血气的,所以咸味进入中焦,便趋走于血。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黄帝问道:辛味趋走于气,多食辛味,使人觉得心中空虚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少俞回答说:辛味进入胃中,其气趋走于上焦。上焦是纳受水谷所化精微之气而营护诸阳气的,姜、韭菜的辛气熏蒸上焦,营卫之气也不时受到辛味的刺激,而长时留滞胃中,所以出现内心空虚(烧心)的感觉。辛味趋走于卫气,与卫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后,就会和汗液一起发散出来。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黄帝问道:苦味趋走于骨,过食苦味会让人呕吐,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少俞回答说:苦味进入胃中,胃中的五谷之气都敌不过苦味,苦味进入下脘之后,三焦的气行之路俱都闭塞不通,所以让人呕吐。牙齿是胃的终了处,苦味进入胃中,先趋走于骨,而后复出于齿,(致使牙齿发黑而疏松,)所以知道苦味是趋走于骨的。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黄帝问道:甘味趋走于肉,过食甘味,使人感到心胸烦闷,是什么原因呢?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少俞回答说:甘味进入胃中,其气弱小,不能上行至于上焦,而是与谷物一起留在胃中。甘味能使胃变得柔润,胃柔润则胃壁松弛,胃壁松弛,胃中的寄生虫就会蠕动,虫蠕动,则使人心中烦闷。甘味之气外通于肉,所以说甘味趋走于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98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 卷三十九 灵枢·血络论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黄帝说: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经脉的情况。   岐伯曰:血络是也。  岐伯说:(奇邪侵入经脉之前,先留滞在络脉,引起络脉的瘀血,)这就是血络。   …

  • 卷三十八 灵枢·逆顺肥瘦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这里听到了针刺治疗的道理,许多内容…

  • 卷七十四 灵枢·论疾诊尺

      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经过望色、切脉,只诊察患者的尺肤部,就可以说出疾病的原因,从外表了解内里的变化,怎…

  • 卷四十八 灵枢·禁服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

  • 卷五十八 灵枢·贼风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遮罩(别本作: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你经常讲到,人体发生疾病都是因为受到四…

  • 卷六十八 灵枢·上隔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黄帝问: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形成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至于因虫积在…

  • 卷三 灵枢·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 卷二十五 灵枢·病本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

  • 卷三十四 灵枢·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