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灵枢·骨度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黄帝问伯高说:《脉度》篇中所说的人体经脉的长短,是依照什么标准确定的呢?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伯高回答说:先量出各骨节的大小、宽窄、长短,然后用这个标准来确定脉的长度。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黄帝说:我想了解普通人骨度的情况,如果人的身高为七尺五寸,全身骨节的大小、长短是多少呢?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伯高说:头围最大处是二尺六寸,胸围是四尺五寸,腰围是四尺二寸。头发覆盖的部分称为颅,从前发际到后发际,整个头颅是一尺二寸;从前发际至腮的下部是一尺。五官端正的人,面部上、中、下三部分的长度相等。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从喉头隆起下至缺盆中间(指天突穴)长四寸,从缺盆到胸骨剑突长九寸,如果超过九寸,则肺脏大,不足九寸则肺脏小。从胸骨剑突至天枢穴之间八寸,超过八寸的胃大,不足八寸的胃小。从天枢穴至耻骨长六寸半,超过的大肠粗而长,不足的大肠细而短。耻骨的长度是六寸半,从耻骨上缘到股骨内侧下缘长一尺八寸,胫骨突起上缘至下缘长三寸半,胫骨突起的下缘到足内踝长一尺三寸,从内踝至地长三寸。从膝腘部至足背长一尺六寸,从足背至地三寸。所以,骨围大的身长就超过七尺五寸,小的就不足七尺五寸。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从额角至锁骨长一尺,从颈根下至腋窝长四寸,从腋窝至季胁长一尺二寸,从季胁至跨关节(环跳穴)长六寸,从跨关节至膝长一尺九,膝至外踝长一尺六寸,从外踝至京骨的突起处长三寸,从京骨的突起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耳后两高骨之间长九寸,耳前的两耳门之间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距离七寸,两乳之间宽九寸半(后世确定为八寸),两股骨之间距离六寸半。足的长度是一尺二寸,宽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手腕至中指末节根部长四寸,中指末节根部至手指尖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别本作膂)骨,长二(别本作三)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从项部后发际至第一椎骨长三寸半,从第一椎骨到尾骶骨共二十一椎,总长度是三尺,上七椎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共长九寸八分七厘,其余的不尽之数都在以下诸节平均计算。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这就是普通人的骨度情况,可以用这个标准确定经脉的长度。在观察人体经脉的时候,如果呈现于体表浮浅坚实或明显粗大的,是多血的经脉;细而深伏的,是多气的经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3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二十六 灵枢·杂病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向向然,多…

  • 卷三十三 灵枢·海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

  • 卷二十七 灵枢·周痹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 卷三十二 灵枢·平人绝谷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黄帝说:我想要了解人不饮食,一过七天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

  • 卷六十三 灵枢·五味论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 卷五十五 灵枢·逆顺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气血运行有逆(反常)顺(正常)之别,脉象有盛衰表现,针刺方法有总的原则,我能知道这些道理吗?…

  • 卷十 灵枢·经脉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知的通假字)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雷公向黄帝问道:《禁脉》篇曾说,针刺的道理,首先是经脉,…

  • 卷三十六 灵枢·五癃津液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

  • 卷七十二 灵枢·通天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黄帝问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属阴属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

  • 卷八 灵枢·本神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