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说意》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 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1. 自叙

      1. 卷首

        1. 六经解

        2. 六气解

        3. 营卫解

        4. 风寒解

        5. 传经解

        6. 里气解

      2. 卷一·太阳经

        1. 风寒原委

        2. 提纲 (卷一)

        3.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4. 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5. 太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

        6. 太阳风寒大青龙汤证

        7. 衄血

        8. 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

        9. 太阳风寒白虎汤证

        10. 太阳伤寒五苓散证

        11. 太阳风寒抵当汤证

        12. 太阳传经

      3. 卷二·太阳经坏病

        1. 汗后吐蛔

        2. 汗后表虚漏泄恶风恶寒

        3. 汗吐下后心满气冲头眩身摇心悸肉瞤

        4. 汗下后发作奔豚

        5. 火劫温针后惊悸发狂

        6. 火逆汗下后烦躁

        7. 汗后发渴

        8. 汗后亡阳

        9. 汗后吐泄

        10. 吐后烦吐

        11. 下后泄利身疼

        12. 下后身痛脉迟

        13. 下后泄利喘汗

        14. 下后胸满发喘

        15. 汗下后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腹满心烦

        16. 汗吐下后心烦

        17. 汗下后脉浮

        18. 汗下后小便不利

        19. 汗下后汗出发喘

        20. 汗下后烦渴

        21. 汗下后昏冒

        22. 汗后恶热

        23. 火劫亡阴

        24. 火熨亡阴

        25. 火逆伤血

        26. 提纲 (卷二)

        27.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28.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29.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30.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4.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1. 痞证表里

        2. 清上温下

        3. 泻心诸变

        4. 泻心变法

        5. 泻水排饮

        6. 结胸大陷胸汤证

        7. 结胸诸变

        8. 脏结

        9. 误下诸变

        10. 误下脾陷

        11. 提纲 (卷三)

        12. 太阳坏病结胸证

        13. 太阳坏病痞证

      5. 卷四·阳明经

        1. 下期

        2. 下证

        3. 急下三证

        4. 提纲 (卷四)

        5. 阳明初病葛根汤证

        6. 阳明腑证

        7. 亡津便燥

        8. 瘀血

        9. 热入血室

      6. 卷五·阳明经虚证

        1. 溏泄哕噫

        2. 卫虚无汗胃逆咳呕

        3. 湿旺心痞

        4. 寒热脉紧

        5. 汗下亡阳

        6. 谵语郑声

        7. 汗出紧愈

        8. 湿盛发黄

        9. 提纲 (卷五)

        10. 阳明入太阴证

        11. 三阳合病发黄

        12. 阳明少阳合病

      7. 卷六·少阳经

        1. 提纲 (卷六)

        2. 少阳小柴胡汤证

        3. 少阳连太阳经证

        4. 少阳入阳明腑证

        5. 经腑双结

        6. 少阳传里

        7. 热入血室

      8. 卷七·少阳经坏病

        1. 误下成结胸

        2. 误下成痞

        3. 汗下后寒湿发黄

        4. 汗后心悸

        5. 表里双解

        6. 下后心惊

        7. 提纲 (卷七)

        8. 少阳坏病入阳明证

        9. 少阳坏病入太阴证

        10.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9. 卷八·太阴经

        1. 提纲 (卷八)

        2. 痛满吐利

        3. 太阴四逆汤证

        4. 腹痛腹满

        5. 发黄

      10. 卷九·少阴经

        1. 提纲 (卷九)

        2. 少阴连太阳经证

        3. 误汗亡阳

        4. 少阴里证

        5. 咽痛

        6. 吐利

        7. 下利

        8. 下利脉微

        9. 便脓血

        10. 死证

        11. 阳复

        12. 土胜水负

        13. 急下三证

      11. 卷十·厥阴经

        1. 提纲 (卷十)

        2. 厥阴乌梅丸证

        3. 厥热胜复

        4. 阴阳消长

        5. 阴胜

        6. 泄利

        7. 呕吐

        8. 死证

        9. 阳复

      12.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1. 方剂索引

          1. 二画 三画

          2. 四画 五画

          3. 六画 七画

          4. 八画 九画

          5. 十画

          6. 十一画以上

          7. B

          8. C D

          9. F

          10. H J K L

          11. M

          12. S Sh

          13. T W

          14. X

          15. Y

          16. Z Zh

          17. 拼音索引

          18. 笔画索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07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伤寒说意》_厥阴乌梅丸证

          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水阴而火阳,阴胜则下寒,阳胜则上热。风动火郁,津液消亡,则生消渴。木性生发,水寒土湿,生意抑遏,郁怒冲击,则心中疼痛。木贼土败,脾陷则胃逆,故饥不欲食…

        • 《伤寒说意》_太阳传经

          太阳经外在皮毛,感冒风寒,皮毛闭塞,营卫郁遏,不得外发,自当内传,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经既遍,若脏寒不生,腑热不作,营卫无内陷之路,势必外发皮毛,泄…

        • 《伤寒说意》_少阳入阳明腑证

          伤寒寸脉见涩,便是少阳甲木不舒,尺脉见弦,便是厥阴乙木不达,乙木下郁则生风,甲木上郁则生火,风动火炎,木气枯燥,脾胃被刑,法当腹中急痛,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胃之精气,…

        • 《伤寒说意》_跋

          壬辰(壬辰 道光十二年壬辰,即公元1832年。)冬,谒张翰风(张翰风 即张琦,清·阳湖人,初名翊,字翰风,号宛邻,道光举人,历知章丘、馆陶等县,所至有名绩。工诗、古文及分隶,尤精舆…

        • 《伤寒说意》_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营秉木气,其性温散,温散则窍开,开则有汗。寒以敛之,营血不达,则无汗。营以发达为性,寒愈敛而营愈发,发而不透,故裹束卫气,而生表寒。寒气闭藏,卫阳郁陷,是以恶寒。寒性闭涩,是以脉紧…

        • 《伤寒说意》_传经解

          人之经脉,自皮毛以至筋骨,不过六层,太阳在表,次为阳明,次为少阳,次为太阴,次为少阴,次为厥阴,厥阴者,经脉之在里者也。风寒感袭,受自皮毛,故太阳先病。经气郁隆,不得外泄,次第内浸…

        • 《伤寒说意》_少阴里证

          少阴病,脉微细沉数,此里气之实,不可发汗。凡一见脉沉,当急温之,宜四逆汤也(方在“太阴”)。 若脉既沉矣,再兼身体疼,骨节痛,手足寒冷者,是水胜而土负,宜附子汤,参、术,补中而培土…

        • 《伤寒说意》_少阳坏病入阳明证

          汗后心悸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五)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盛则阳明司权,太阴化燥而入胃腑,阴盛则太阴当令,阳明化湿而传脾脏。人之本气不一,有胃实者,有胃虚者。胃实入腑,则燥热而宜凉泻,胃虚传脏,则湿寒而宜温补。大小承气…

        • 《伤寒说意》_笔画索引

          二画 三画 十枣汤37 大承气汤41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53 大陷胸丸33 大陷胸汤32 大黄黄连泻心汤35 小建中汤53 小承气汤41 小青龙汤14 小柴胡汤52 小陷汤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