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立方意义,治疗范围,诸家经验谈

小建中汤证,而正气不足,多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

【组成】即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5.5克,煎法、用法同前。

【症状表现】原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补充:正气不足,脉见迟弱,腹拘急。自汗,盗汗,或有微热,或咳,或下痢,或腹痛,身痛等。

【立方意义】前桂枝汤证因出黄汗而加入黄芪矣,兹小建中汤仍系桂枝汤加味之方,上因自汗、盗汗等,而加入黄芪,盖以黄芪能健血液运行,走肌表则能止汗,资水道则能利尿,其中含有一种胶质与不溶性黏液质,具甘温滋补和气血之功,故既能利尿,亦能止汗,且能止痛。合胶饴、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等,尤能通血脉,固腠理,和营卫,补虚,缓痛,调健胃肠,而制泻痢。'

【治疗范围】以正气不足,腹里拘急为主而兼有他证。

【诸家经验谈】《治病法轨》:小儿肺风疾喘,本方加半夏、茯苓,无不愈者。

《名医类案》: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芪建中汤,日一服,一月余遂愈。

《方函口诀》此方,用于虚劳之证,腹皮贴于背,无热而咳者,然或有微热者,或汗出,或无汗者,俱可用之。

和久田氏:余之用黄芪,不必汗之有无,但得肌表乏正气者,即不误矣。_

【诸家绪论】《丹溪心法》:黄芪建中汤桂枝改用肉桂。《济阴纲自》: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或恶寒,腹痛,本方桂枝改用肉桂。虚甚,加附子。

《医宗金鉴》:少血,荣养衰弱者,经行后,出血过多者,用本方。

《外台秘要》:引深师,本方加人人参、半夏,治虚劳腹满,食少,小便多。

益吉东洞:建中汤缓化气血湿滞之毒,黄芪建中皆用于气血涩滞,百脉弦急而自汗盗汗者。

编者按:叶橘泉氏说:(上略)各因人之体质不同,而病状遂异,此体质性治疗,在慢性疾患中,自有其真实性的理据,与不可否认之价值,斯言也,颇折中至当,谓为治虚劳病不可用者,盖未遇此病证故耳。如遇此病证,焉能舍之而不用哉。

【凭证使用】贫血衰弱者之虚劳病,产后虚弱,小儿喘息,产后失血,及其他具有本方证之患者。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92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呕血与黑便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方法

    食管、胃、十二指肠(总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可引起呕血和黑便。呕血的颜色,决定于血液是否在胃内停留、停留时间的长短及出血量的多少。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大,呈暗红色。如…

  •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虫积致肠腑痞结而肠道梗阻。【治法】驱虫通下。【方名】减味乌梅汤。【组成】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9克,当归9克,黄连6克,黄柏6克,干姜6克,桂枝…

  • 明目方二十

    黑豆200克。分作10袋,沸汤中蒸过,更之熨之,三遍可愈。本方出自《普济方》,适用于气血不通,水湿停滞引起的睡后目赤眼肿。

  • 胃癌方十六

    三七、蚤休、黄药子、冰片、川乌、元胡、芦根各100克,麝香30克,大蒜汁适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服1丸,日2次。本方为盂照华治疗胃癌验方,功能破祛散结,解毒化积。

  • 治疗遗精的偏方26

    鸡内金、五味子各35克,砂仁、茯苓各30克,芍药、山楂各25克。[制用法]共研粉末。每日3次,每次10克。[适应证]脾肾两虚证。

  • 中医药治疗胆石症

    主治:肝内胆管、总肝管、总胆管、胆囊和胆囊管及泌尿系结石。 处方:滑石、鸡内金、海金砂、石韦各30克,金钱草60克,赤芍、木通各20克,枳实15克。 用法:按上方加减煎20~25分…

  •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下陷导致的脱肛

    气虚下陷成脱肛,声低气短倦无力。头晕心悸食不振,脉弱舌淡有齿痕。补中益气加味治,人参柴胡升黄芪。当归陈皮焦枳壳,白术炙草生姜枣。舌淡脉弱面㿠白,阳虚气陷附炮姜。腹胀纳呆饮食减,砂药…

  • 艾叶煮蛋治疗习惯性流产

    我嫂子先后怀孕了几次,都流产了。医生说是习惯性流产,搞不好,可能终身不孕。我听老人说艾叶煮鸡蛋治疗习惯性流产很有效,于是,我就让她取鲜鸡蛋2个,艾叶12克,用砂钵盛装,用文火烘煮(…

  • 什么是治燥剂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是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病证,因秋令气候有偏寒、偏热之异…

  • 健鼻方2

    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属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当以健脾补气,散邪通窍为其总的治则。以脾气虚为主者,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或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宜健脾渗湿,祛风通窍。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