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1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3/2024
下一篇 08/03/2024

相关推荐

  • 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   《金匮》: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缘瘀血癥聚,不在子宫,…

  • 卷四·劳伤解·阴虚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

  • 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厥阴风木  足厥阴肝 乙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少阴君火  手少阴心 丁火       足少阴肾 癸水 少阳相火  手少阳三焦 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太阴湿土…

  • 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

  • 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

  • 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

  • 卷一·天人解·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五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

  • 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

  • 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

  • 卷二·六气解·六气解

      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