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马,能补肾,清神顺气,苏醒沉疴,性温和。

  掐外劳宫,和脏腑之热气,遍身潮热,肚起青筋揉之效。

  掐一窝风,治肚疼,唇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风去热。

  掐五指节,伤风被水吓,四肢常掣,面带青色用之。

  掐精宁穴,气吼痰喘,干呕痞积用之。

  掐威灵穴,治急惊暴死。掐此处有声可治,无声难治。

  掐阳池,止头痛,清补肾水,大小便闭塞,或赤黄,眼翻白,又能发汗。

  推外关,间使穴,能止转筋吐泻。外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2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歧伯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

  • 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三曰…

  • 卷八·腹痛胀满门

      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趾次指下中节横纹…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

  • 卷八·耳目门

      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

  • 卷四·难经补泻

      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

  • 卷一·刺法论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歧伯曰:“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已虚,人气肝虚,感天…

  • 卷一·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歧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

  • 卷一·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歧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

  • 卷六·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