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灵光赋(针灸大全)

  黄帝歧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闭听会间。

  两鼻鼽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犊鼻治疗风邪疼,住喘却痛昆仑愈。

  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久痔。

  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

  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伤寒过经期门愈,气刺两乳求太渊。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间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两流涎。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灸牙齿愈。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

  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

  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得玄功病须愈。针灸一穴数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

  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7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四·禁灸穴歌

      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颧髎、下关、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鸠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阳池、中冲、少商穴,…

  • 卷八·胸背胁门

      胸满:经渠阳溪后溪三间间使阳陵三里曲泉足临泣。   胸痹:太渊。   胸膊闷:肩井。   胸胁痛: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太白丘墟阳辅。   胸中澹:间使。   胸满支肿:内关膈俞…

  • 卷四·内经补泻

      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歧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

  • 卷六·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

  • 卷三·胜玉歌(杨氏)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

  • 卷七·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

  •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问:“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任、有督、有带之脉,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

  • 卷八·疮毒门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

  • 卷八·耳目门

      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

  •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