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灵光赋(针灸大全)

  黄帝歧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闭听会间。

  两鼻鼽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犊鼻治疗风邪疼,住喘却痛昆仑愈。

  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久痔。

  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

  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伤寒过经期门愈,气刺两乳求太渊。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间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两流涎。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灸牙齿愈。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

  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

  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得玄功病须愈。针灸一穴数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

  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7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九·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

  • 卷十·汤氏歌

      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因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右边赤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红赤…

  • 卷四·中指取寸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并依此法取。眼内眦角至外…

  • 卷七·督任要穴(杨氏)

      督脉   人病脊膂强痛,癫痫,背心热,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可,不及针,…

  • 卷二·金针赋(杨氏注解)

      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

  • 卷三·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卷一·经刺论

      歧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

  • 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腧也。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

  • 卷一·五刺应五脏论

      歧伯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无针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应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以取经络之血,以应心也。三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

  • 卷五·十二经井穴(杨氏)

      手太阴井:少商   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   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