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灵枢·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其属性分别与五行相合,又与四时相应,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原因能使它正常运行呢?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岐伯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有一定的内在顺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而人体经脉的运行,也要与五行四季的规律相适应,才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就会引起经脉的运行紊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黄帝说:怎样才能做到相互顺应呢?

  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岐伯说:人身十二经脉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这四季的气候特点各不相同,人体与之相适应,也有相应的差别。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运行有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的运行也不互相干扰侵犯,这样就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使经脉运行正常。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
  黄帝说:那逆乱的反常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岐伯说:清阳之气应上升居于上部外部,浊阴之气应沉降居于下部内部,如果清气不能上升反居于下部内部,浊气不能下降反居于上部外部,这就是经气逆乱。营气顺脉而行,而卫气运行却不循常规,这样清浊相扰,乱于胸中就叫做大悗。气乱于心,可见心中烦闷,沉默不言,低头静伏而不欲动。气乱于肺,使人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声,需用两手按于胸前帮助呼吸。气乱于肠,就会发生吐泻交作的霍乱而上吐下泻。气乱于手臂、小腿,就会见四肢厥冷。气乱于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在地。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黄帝说:发生上述这五种乱症,针刺治疗有什么法则吗?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岐伯说:病邪侵入,有它的脉路,祛除病邪,也有它的脉路,仔细观察掌握病邪来去的脉路,善于治疗疾病,这可称得上是养身之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黄帝说:讲得好。我想听你讲讲关于治疗方面的法则。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应针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大陵穴)。气乱于肺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穴),和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气乱于肠胃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太白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输穴陷谷穴),如果不能治愈,可以再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如果不能奏效,可再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穴)和输穴(束骨穴)。气乱于手臂足胫部的,如有瘀血可首先在相应部位的血脉上针刺放血,然后针刺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穴)、输穴(三间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穴)、输穴(中渚穴)治疗上肢的病变;取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穴)、输穴(陷谷穴),和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穴)、输穴(足临泣穴)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曰:补泻奈何?
  黄帝说:如何运用补泻的手法呢?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岐伯说:慢慢地进针慢慢地出针,这种手法叫做导气。在不运用明显的补泻手法的情况下,这称为同精。因为上述五乱病既不是邪气有余的实证,也不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只是气机逆乱形成的病变,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说:你讲的治疗方法真是恰当!你的分析真是明白确切啊!请允许我把这些内容刻录在玉版上,命名为《治乱》。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201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5/05/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

  • 卷七十六 灵枢·卫气行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呢?   岐伯曰:…

  • 卷四十七 灵枢·本藏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

  • 卷四十五 灵枢·外揣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

  • 卷十四 灵枢·骨度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黄帝问伯高说:《脉度》篇中所说的人体经脉的长短,是依照什么标准确定的呢?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

  • 卷二 灵枢·本输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黄帝向岐伯问道:…

  • 卷七十八 灵枢·九针论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  黄帝说:我听先生你讲述的九针理论,内容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是我还有些问题不能领悟。请问九针是…

  • 卷八 灵枢·本神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

  • 卷三十五 灵枢·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黄帝说:在寸口出现什么脉象是发生了胀病呢?   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岐伯说:脉象表现出大而坚或坚而涩的,就是发生了胀病。   …

  • 卷五十九 灵枢·卫气失常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别本作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黄帝问道:卫气留滞在腹中,蓄积而运行失常,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