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说意》_拼音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14

白虎汤14

白散16

白通加猪胆汁汤70

白通汤69

白头翁汤79

半夏散67

半夏泻心汤60

C D

柴胡桂枝干姜汤59

柴胡桂枝汤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8

柴胡加芒硝汤58

赤石脂禹余粮汤37

大柴胡汤53

大承气汤41

大黄黄连泻心汤35

大青龙汤13

大陷胸汤32

大陷胸丸3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76

当归四逆汤76

抵当汤17

抵当丸17

调胃承气汤41

F

茯苓甘草汤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7

茯苓四逆汤29

附子汤66

附子泻心汤35

G

干姜附子汤2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77

甘草附子汤81

甘草干姜汤22

甘草汤67

甘草泻心汤36

葛根黄芩黄连汤23

葛根加半夏汤40

葛根汤40

瓜蒂散37

桂枝二麻黄一汤12

桂枝二越婢一汤13

桂枝附子汤8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8

桂枝甘草汤27

桂枝加大黄汤63

桂枝加附子汤26

桂枝加葛根汤40

桂枝加桂汤2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4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3

桂枝加芍药汤62

桂枝麻黄各半汤1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4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8

桂枝去芍药汤24

桂枝人参汤35

桂枝汤11

H J K L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5

黄连阿胶汤71

黄连汤62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53

黄芩汤53

桔梗汤67

苦酒汤67

理中丸82

M

麻黄附子甘草汤6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63

麻黄升麻汤77

麻黄汤12

麻黄细辛附子汤6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0

麻子仁丸43

蜜煎导方42

牡蛎泽泻散82

S Sh

烧裩散82

芍药甘草附子汤26

芍药甘草汤22

生姜泻心汤36

十枣汤37

四逆加人参汤81

四逆散69

四逆汤62

T W

桃核承气汤16

桃花汤70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2

通脉四逆汤69

文蛤散16

乌梅丸74

吴茱萸汤46

五苓散15

X

小柴胡汤52

小承气汤41

小建中汤53

小青龙汤14

小陷汤33

旋复代赭汤37

Y

茵陈蒿汤63

禹余粮丸81

Z Zh

真武汤68

栀子柏皮汤63

栀子豉汤25

栀子干姜汤25

栀子甘草豉汤25

栀子厚朴汤25

栀子生姜豉汤26

枳实栀子豉汤82

炙甘草汤57

猪胆汁方43

猪肤汤67

猪苓汤47

竹叶石膏汤82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06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伤寒说意》_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汗后表虚漏泄恶风恶寒 太阳经病,土负水胜,则入少阴肾脏。如汗后漏泄不止,表疏恶风,小便艰难,四肢微急,屈伸不柔者,此汗泄而阳亡也。经络之阳,根于肾水,宜桂枝加附子汤,以培阳根也。若…

  • 《伤寒说意》_风寒原委

    四时之气,木旺于春,水旺于冬。春木发生,则阳气敷布而为风,冬水蛰藏,则阴气凝肃而为寒。春非无寒,究竟风多而寒少,冬非无风,究竟风少而寒多。春之有寒者,春行冬令,非春气之正也,冬之有…

  • 《伤寒说意》_笔画索引

    二画 三画 十枣汤37 大承气汤41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53 大陷胸丸33 大陷胸汤32 大黄黄连泻心汤35 小建中汤53 小承气汤41 小青龙汤14 小柴胡汤52 小陷汤33…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六)

    少阳从相火化气,其经在阳明之次,筋脉之分,起目锐眦,循耳下颈,自胸贯膈,由胁里出外踝,循足跗而走名指。病则经气壅遏,不能顺降,故胸痛胁痞。相火上炎,故口苦咽干。阳气升浮,是以目眩。…

  • 《伤寒说意》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 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自叙 …

  • 《伤寒说意》_痛满吐利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而升降不同,燥湿异性。燥不偏盛,则阳明右降而化浊阴,湿不偏盛,则太阴左升而化清阳,表里匀平,是以不病。阳明病则胃燥而气逆,故多呕吐,太阴病则脾湿而气陷,故多泄利。…

  • 《伤寒说意》_少阴连太阳经证

    少阴水脏,病则脉沉而恶寒,若始得之时,脉已见沉而反觉发热者,是少阴脏病而太阳经证未解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经,附子温少阴之脏,细辛降肾气之逆也。 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内…

  • 《伤寒说意》_少阳坏病入太阴证

    汗下后寒湿发黄 伤寒六七日,已经发汗,而复下之,土败胃逆,胆木壅遏,以致胸胁满结,小便不利,烦渴不呕,往来寒热,但头上汗出,此上热中寒,外显少阳阳明之郁冲,内隐太阴厥阴之滞陷。宜柴…

  • 《伤寒说意》_发黄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太阴脏证。太阴湿土,为表邪所闭,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随便去,则不能发黄。此是脾阳未衰,至七八日间,虽见太阴自利之证,必当自止。以脾家内实,腐秽不…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九)

    少阴从君火化气,其经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贯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咙而挟舌本。太阳经病不解,自表传里,以至阳明、少阳、太阴,五日则传少阴之经。但传少阴之经,不入少阴之脏,此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