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

鬼针草
(《本草拾遗》)

【异名】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鬼针草
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间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果实含油27.3%。

【药理作用】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

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

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本革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②《纲目》:"涂蝎虿伤。"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④《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

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疟疾:鲜鬼钎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

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

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

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四肢无力:脱力草-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⑾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福建民间草药》)

⒀冶金疮出血:鲜鬼针草叶,捣烂敷创口。(《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阑尾炎
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1~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1~3日退热,最长1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②治宁小儿腹泻
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1~5岁洗脚心,5~15岁冼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04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鸡脚刺

    鸡脚刺(《贵阳民间药草》) 【异名】刺黄芩、刺小檗、三颗针、压妹刺(《贵州民间方药集》),刺黄连(《贵阳民间药草》)。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 【植物形态】安徽小蘖常绿…

  • 大树皮

    大树皮(《云南中草药遗》) 【异名】梅榆、榆树。 【来源】为榆科植物越南榆的树干内皮。 【植物形态】越南榆落叶乔木,高达15~20米,胸径约30厘米,树冠近圆形;树皮暗灰褐色,粗糙…

  • 竹节七

    竹节七(《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搜山虎、小万年青。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搜山虎的根茎。 【植物形态】搜山虎多年生常绿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圆柱形,肉质,有环状叶痕,须根细…

  • 金雀根

    金雀根(《纲目拾遗》) 【异名】白心皮(《植物名实图考》),阳雀花根、板参(《草木便方》)。土黄芪、野黄芪(《浙江中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金…

  • 黑三棱

    黑三棱   【释名】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1、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

  • 待宵草

    待宵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异名】香待霄草、夜来香、月下香、月见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待宵草的根。 【植物形态】待宵草多年生草本。主根发达,木质化…

  • 地蔷薇

    地蔷薇(《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异名】追风蒿(《内蒙古中草药》),茵陈狼牙(《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蔷薇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蔷薇二年生草本,高…

  • 水茴香

    水茴香(《分类草药性》) 【异名】田根草(《分类草药性》),水薄荷(《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八角(《陆川本草》),水荆芥(《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大叶石龙尾的…

  • 土常山

    土常山(《本草图经》)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腊莲绣球或伞形绣球的根。 【植物形态】①腊莲绣球,又名:癞疠、大叶土常山、大叶老鼠竹。灌木,高2~3米。小枝圆柱状,或稍呈四棱形,被有…

  • 青鱼枕

    青鱼枕(《食疗本草》) 【来源】为鲤科动物青鱼头中的枕骨。动物形态详"青鱼"条。 【功用主治】①《食疗本草》:"疗卒心痛,平水气,以水研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用醋磨,治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