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肠痔大便门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泄不止:神阙。

  出泄不觉:中脘。

  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

  闭塞:照海太白章门。

  泄泻: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

  五痔: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

  肠风:尾闾骨尽处,灸百壮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壮)。

  肠痈痛:太白陷谷大肠俞。

  脱肛:百会尾闾(七壮)脐中(随年壮)。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6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蹻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

  • 卷五·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

  • 卷一·经刺论

      歧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

  • 卷六·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

  • 卷一·刺腰痛论

      黄帝问曰:“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

  • 卷一·针道源流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

  • 卷五·九宮歌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寄于坤局。

  • 卷三·十二经脉歌(聚英)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

  • 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马,能补肾,…

  • 卷四·尻神禁忌

      九宫尻神禁忌歌:   坤踝震腨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九宫尻神禁忌图:   此神农所制。其法一岁起坤,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