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三·刺法启玄歌(六言)

      十二阴阳气血,凝滞全凭针焫,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出入要知先后,开合慎毋妄别,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针亲切。   刺荣无伤卫气,刺卫无伤荣血,循扪引导之因,呼吸调和寒…

  • 卷四·太乙歌

      其法:从冬至、立春数起,至立冬、中宫止,复从冬至起。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巳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已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膺…

  • 卷十·观形察色法

      凡看小儿病,先观形色,切脉次之。盖面部气色,总见五位色青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五位色红者,痰积壅盛,惊悸不宁;五位色黄者,食积症伤,疳候痞癖;五位色白者,肺气不实,滑泄吐利;…

  • 卷十·内八段锦

      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逢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赤色微轻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病,两眉颦号作盘肠,泣时…

  • 卷七·八会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 卷九·崔氏取四花穴法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绳裁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月秋)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

  • 卷六·手太阴肺经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与肺,故病在背。其味…

  • 卷五·八脉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 卷五·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 卷一·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