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说意》_太阳坏病痞证

痞证表里

痞证者,将来之太阴脏证,误下而成者。胃主降浊,脾主升清,人之心下虚空者,清阳升而浊阴降也。下伤中气,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心下痞塞,清阳下陷,则大便泄利,故痞证必兼下利,以其中气之败也。太阴病,腹满自利,下之则胸下结硬。腹满者,痞之根,然尚未成痞,下之而胸下结硬,乃成痞矣。

如太阳伤寒,多入三阴。表证未解,应当解表,而医数下之,败其脾阳,遂协合外热,而为泄利。缘表证不解,则外热不退,下后内愈寒而外愈热,是谓协热利。清气下陷而泄利不止,则浊气上逆而心下痞硬,内寒外热,表里不解。宜桂枝人参汤,桂枝解其表,姜、甘、参、术,解其里也。

若伤寒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阳败阴乘,心下痞硬,理宜攻痞。如外见恶寒者,亦是表未解也,不可攻痞,攻痞则陷其表阳。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也。

前用桂枝人参,双解表里,此用桂枝解表,大黄黄连攻里者,以上则外热,此则外寒。阴阳之理,外热者必内寒,外寒者必内热。表证未解,阴邪束闭,阳郁不达,则外见恶寒,外寒则内必发热,此以外寒包其内热,故用桂枝以解外寒,大黄黄连以攻内热。痞证阴盛格阳,郁生上热,以大黄黄连推其上热,使之下达,则肺热肃清。设其下寒续生,则宜改温药矣。

【66】桂枝人参汤 四十五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60】大黄黄连泻心汤 四十六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①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①臣亿等 宋·林亿、高保衡等。

清上温下

伤寒脉候浮紧,应以汗解,乃反下之,表阳内陷,紧反入里,浮紧变为沉紧,里阴逆上,于是作痞。痞证阴阳拒格,下寒上热,合用诸泻心清上温下之法。

其主大黄黄连泻心者,以浊阴逆凑,痞闷不开,阳气遏郁,必生上热,阴气凝冱,必生下寒。下寒已作,逼其上热,二气抟结,证则心下石硬,脉则关上沉紧,一定之理。若按之心下濡而不硬,诊之关上浮而不沉者,是胃阳之不降,浊气之堙郁,上热已生而下寒未作也。此缘下伤中气,胆胃逆升,土木壅遏,结滞不散,相火燔腾,故生上热。大黄黄连泻胆胃之郁热,则气降而痞消,名曰泻心,是泻少阳胆木之相火也。若下寒已作,则此法难用矣。

下寒既动,心下块硬,关上脉沉,固无用矣,而上热逼蒸,下无去路,则开发皮毛,泄而为汗。使其心下硬满,而复恶寒汗出者,则是下寒已动。宜附子泻心汤,大黄、芩、连,泻其上热,而加附子,以温下寒也。此与桂枝人参、大黄黄连,自是一证。其始中焦阴凝,未生上热,故用桂枝解其表邪,人参理其中气。迟则上热已生,故变桂枝人参之法,桂枝解其表寒,而易大黄黄连泻其里热。继则下寒已动,故变大黄黄连之法,大黄、芩、连,清其上热,而加附子,温其下寒。下寒生则上热逼郁而愈甚,故增黄芩,以清胆火也。

【61】附子泻心汤 四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泻心诸变

伤寒中风,医不解表,而反下之,败其中气,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心下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静。医见心下之痞,以为热结在中,下之未尽,乃复下之,中气更败,其痞愈甚。不知此非结热,但以中脘虚亏,不能制伏阴邪,客气上逆,故成硬满。宜甘草泻心汤,甘、枣、姜、夏,温补胃气而降浊阴,芩、连,清其胆火也。

若伤寒汗出解后,胃中气不调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此甲木克土,土虚不能制水,水郁胆部而积于胁下,水合木邪,以贼中气,脾土陷泄而胃土逆塞也。宜生姜泻心汤,姜、甘、参、夏,温补中气,以转枢机,芩、连,清其胆火也。

【63】甘草泻心汤 四十八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 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62】生姜泻心汤 四十九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泻心变法

伤寒服泻下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己,下利如故。医谓内热,复以他药下之,其利不止。又谓内寒,以理中与之,其利益甚。不知理中者,分理中焦,此其利在下焦滑脱,非理中所能。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固其滑脱,利乃可止。若使复利不止者,此土湿木陷,后窍疏泄而失藏也,当利其小便,开其水道,则谷道闭矣。

下利上痞,总因湿旺。凡误下心痞,与泻心汤不解,口燥心烦,小便不利者,悉缘土湿木郁,不能疏泄水道。宜五苓散,燥土而泻湿也。(方在“太阳”)。

【64】赤石脂禹余粮汤 五十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泻水排饮

痞证阴阳格拒,寒热逼蒸,则生水气,所谓阴阳交,则生湿也。太阳中风,而有下利呕逆之证,是水旺土湿,胃逆而为呕,脾陷而为利也。是宜攻其水,然必表解者,方可攻之。

若其湿邪郁阻,浊气升塞,头痛干呕短气,心胁痞硬作疼,而外则汗出而不恶寒者,是表解里未和也。宜十枣汤,大枣培土,芫、遂、大戟,泻其里水也。

凡伤寒,发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缘土败湿滋,胃气上逆,肺郁痰化,清道壅塞。宜旋覆花代赭石汤,参、甘、大枣,补其中气,半夏、姜、赭,降其冲逆,旋覆,行其痰饮也。

他若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心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喘息,此为湿盛胃逆,浊阴填塞,肺郁而化寒痰,停瘀胸膈,故气冲而不下也。法当吐之,以瓜蒂散,涌其寒痰。但吐法颇升膈上清阳,诸亡血之家,肺气素逆,勿用此法。

【59】十枣汤 五十一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65】旋复代赭汤 五十二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7】瓜蒂散 五十三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02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伤寒说意》_里气解

    风寒之伤人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和平,则腑热不作,脏寒不动,终始在经,不能内传,但当发散其表邪,不必用温清补泻之剂也。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

  • 《伤寒说意》_下利

    少阴病,其脉微涩,呕而汗出者,必病下利,以胃逆则呕,胃逆则阳泄而不藏,是以汗出,胃逆为呕,则脾陷为利,利亡肝脾之阳,是以脉涩。此法当泄利不止,而乃泄利反少者,是脾阳渐复,不必温下,…

  • 《伤寒说意》_厥热胜复

    手足逆冷,则名为厥,其所以厥者,以其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之故也。不顺则逆,故曰厥逆。盖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土气温和,故四肢不冷。…

  • 《伤寒说意》_厥阴乌梅丸证

    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胎君火。水阴而火阳,阴胜则下寒,阳胜则上热。风动火郁,津液消亡,则生消渴。木性生发,水寒土湿,生意抑遏,郁怒冲击,则心中疼痛。木贼土败,脾陷则胃逆,故饥不欲食…

  • 《伤寒说意》_风寒解

    风者,天地之生气,寒者,天地之藏气。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旺于春,木气发生则风动,水旺于冬,水气蛰藏则寒作。盖春木司令,阳自地下东升,风动而冰解,则生气得政,冬水当权…

  • 《伤寒说意》_少阳入阳明腑证

    伤寒寸脉见涩,便是少阳甲木不舒,尺脉见弦,便是厥阴乙木不达,乙木下郁则生风,甲木上郁则生火,风动火炎,木气枯燥,脾胃被刑,法当腹中急痛,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胃之精气,…

  • 《伤寒说意》_瘀血

    阳明腑病,凡有久瘀之血,则令人善忘,大便虽干而粪下反易,其色必黑。以人之强记不忘者,精藏而阳秘也,瘀血阻碍,神气不得蛰藏,则心浮而善忘。大便之难,缘于肠燥,热归血海,不及大肠,故大…

  • 《伤寒说意》_亡津便燥

    阳明腑证,热蒸汗发,表邪尽解,无庸再汗。医见其烦躁不清,以为表邪未退,重发其汗,或自汗已多,而小便又利,凡诸津液亡失,皆令大便干硬。但此阴液既亏,阳气亦弱,虽有燥矢,未可攻下。若其…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七)

    少阳在阴阳之交,表里之半,忌发汗吐下。泻其阴阳,阳虚而入太阴之脏,阴虚而入阳明之腑,是为少阳坏病。如太阳病,不经汗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食,往来寒热,若尚未吐下,其脉沉紧者…

  • 《伤寒说意》_阳明腑证

    阳明病,自经传腑之始,发表宜彻,汗出不彻,则经热郁蒸,自表传里。阳气拂郁,不得汗泄,身热面赤,烦躁短气,疼痛不知处所,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此必入胃腑。若以表药发之,汗出热退,犹可不…